文 张佳
最早认识这个来自日本的蓝胖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套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六十四开的小人书《叮当》。那时候它还叫“叮当”,里面的小伙伴叫大雄、阿昭、肥仔、静宜。一共十册,有《默书面包》《肥仔请客》《立体照相机》《实物图鉴》等几个小故事,黑白的画面还是描摹的,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
即便如此,有趣的故事还是吸引着小伙伴们互相借阅,爱不释手。我一直固执地觉得无论是叫叮当,还是后来的机器猫都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都要比现在的哆啦A梦这种汉字加字母音译的名字好得多。
后来,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电视上每个周末开始播放《机器猫》动画片,里面称它为“阿蒙”,配音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给米老鼠配音的董浩。那时候没有网络和手机,每个周末我们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机器猫》。每次片头伴随着动听欢快的音乐,大雄和“阿蒙”坐着气球吹着泡泡在天空遨游,有趣的动画片就开始了。
当时也听不懂日语歌词唱的什么,大部分故事也基本是一个模式,很多故事情节还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但是这部动画片就是有种神奇的魔力,给我们很大的欢乐。我们小观众愿意一起看,愿意一起笑。可惜每次只有两三集,那时候还是六天工作制,一个星期上六天课,要等一个“漫长”的星期才能再次收看。
再后来,我渐渐长大,从小学毕业,到中学,到大学,到参加工作……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阿蒙”还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大雄和他的小伙伴们胖虎、小夫等,一直还生活在他的小学那个圈子里,永远都没有老去。
我却不再是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机器猫》的小朋友了,童年一起借阅小人书的小伙伴们也大都失去了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了,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哆啦A梦》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童年回忆,守护着我们心底的童真,圆圆的大脸,带着小黄铃铛,还有一个神奇百宝袋的蓝胖子,永远站在岁月长河的原地,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