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只看外形,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像什么?”
“陀螺、沙漏、悠悠球、哑铃、两个碗……”
“其实,在上海,我们还把它叫做扯铃!” 11月5日下午三点,来自五角场街道社区学校的老师正在教二十多名孩子学习空竹,他们都是来自隔壁五角场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今年10月以来,每周五下午放学后,他们都会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接受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图书馆少儿活动室内,教授空竹的老师以一个小故事开场,告诉学生们这一传统民间游戏的来源,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加深他们的印象。现场,学生们认真听讲并踊跃作答。对空竹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老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二十分钟的练习。
部分学生因为之前接触过空竹,很快就能上手,对于从未玩过这项游戏的学生,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告诉他们练习的技巧。二十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独立地抖起手中的空竹。
空竹课程结束后,稍作休息,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健美操老师便开始带他们热身,学习专业的动作……
“我很喜欢今天的课程,老师特别亲切,跟小朋友们在一起也很开心。”课程结束后,一名学生满脸笑容地说道。
“我们今天安排的课程是空竹和健美操,前几周孩子们还学习了布艺画、少儿武术、沪剧演唱等。”五角场街道图书馆工作人员汪海燕介绍道。这学期,“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在地理优势与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五角场小学再度对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化学生的课后服务。
九月初,街道和学校就进行了对接,沟通这学期课后服务的课程安排。国庆后,每周五下午三点到五点,五角场小学的老师会带领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来到街道图书馆,街道会安排一到两名社区学校或体育学院的老师为学生们上课,课程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汪海燕说:“我们的课程安排是相对灵活的,后面还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此外,这段时间内,还会有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健康阅读。
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五角场小学西部校区仅一墙之隔,社区活动中心五楼为街道图书馆。“在此之前,每周五十二点半放学后,五角场小学的很多学生都会自己到街道图书馆来读书、写作业,等待家长来接。”汪海燕说,因为学生们经常过来阅读,所以街道每年在购书的时候也会征询他们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购入一些书籍。
“原来我们周五只有足球和信息科技两个社团活动,没有加入这两个社团的孩子就只能留在学校完成作业或阅读,这学期开始,借助社区资源,孩子可以在周五下午这段时间接触到更多有意思的课程,也有了更多阅读资源。”五角场小学教导主任王晓燕表示,其实,不仅是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源,学校里的合唱队和舞蹈队也经常参与社区的文艺活动,社区与学校的互动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社区宣文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