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苏东坡的饮茶人生

《啜茶帖》苏轼书于元丰三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苏轼

(1037.1.8-1101.8.24)

北宋文豪、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对于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的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要汲水煎茶。在他的诗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其中也饱含他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

王安石变法中,科举改革是其重点之一。当时王安石义改取士之法,不用诗赋经义,改用策论。而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公元1071年7月,被宋神宗派到杭州任通判。杭州任官的日子里,苏轼无疑是快乐的,这里的湖光山色、清风池馆,使他纠结的心舒展了许多。而苏轼在试院监试的一段时间里,工作比较单调,也相对清闲,公务之余,他除了在中和堂望海楼观景,还煎茶品茗,并写如下《试院煎茶》诗,记录了煎茶的过程:

《试院煎茶》

(1072年 杭州通判)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急。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本诗饶有兴致地描述煎汤、点茶的美妙感受;同时介绍了掌握火候,选用器具的一些知识。苏轼这次品尝的茶与水,均是朋友赠与的佳品,因此他在结尾时特意点出:“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表示希望经常能在酣睡之后,品尝到今天这样的朋友赠与的好茶。苏东坡是在用吃茶加睡觉的办法表示对王安石的“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满,暗讽王安石不知古今之别。

苏轼的一生政治生涯坎坷。经历“乌台诗案”后,元丰三年(1080年)他被贬到了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黄州。

苏轼谪居黄州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求得故营地之东数十亩荒地开垦,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节选)

(元丰四年)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这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先写茶史,表明周代就有《诗经》记载了“苦茶”,宋代就“茗饮”成风。再写茶的功能:初次喝茶就可以代替吃“粱肉”,喝茶可以排除人的“昏滞”。由于苏轼爱茶,因此他要充分利用土地,在种桑麦外,还向大冶长老要来了“桃花茶”茶籽在其中的五亩园栽种。他忘却饥寒,一喝上茶就觉得腹饱了。

苏轼在东坡过上了如田园诗人陶潜般的生活,衣食自给,心满意足。被贬黄州后,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才被唤醒,那份“超旷之襟怀”才得以激发。

叶嘉莹说,苏东坡在杭州和密州尝试写词,这种“诗化的词”遂进入了一种更纯熟的境界,而终于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杨浦区图书馆)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