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春节长假期间,家门口的“传统文化课”深受社区居民、学生的欢迎。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五角场“不打烊”的公益讲座一席难求,每天两场满足假期文化消费需求,吸引周边居民、学生共同参与,成为家门口的传统文化“网红课”。
每周末听一堂传统文化课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原来并不是这样,五角场的每条路名里都藏着历史。”
“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听讲座,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很深远,字、词、诗都有不同的含义,博大精深。”
“从小家长一直说我讲出来的上海话‘洋泾浜’,今天来就是想让我听听对于洋泾浜的介绍,这让我游览上海很多地方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前只知道背诗,没有去了解过像‘桃符’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今天的讲座让我对元日和春节的习俗更了解了。”小学生汪宏嘉说。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陈引驰等讲解春节中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春节;复旦中文系主任朱刚带领读者饱览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奇书;资深媒体人张国伟在“何以上海”系列讲座里,详细介绍上海城市景观背后的人文与历史;此外,还提供“唐人诗歌中的除夕与元日”“上海年画里的海派风尚”等特色课程。
不仅是孩子,这里的公益课程也吸引着周边的知识工作者。台上,来自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正在讲述《论语》经典。现场,听众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很大,有年轻的白领和企业家,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听讲,还有家住附近的社区居民拎着菜篮子过来听一堂课。
“每周开放预约一天内就会抢光,线上还有8000多人观看。”讲座主办方表示,场所在设计时预留了大量随坐、随听、随想的位置,“我们想把每周末听一场传统文化课,变成周边学生、居民和白领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富后,更需要的是思辨性和创造力。我们将历史中的闪光瞬间汇成经典,让听众进一步了解历史和文化,就更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京剧流传甚广素有“国剧”之称,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多种艺术元素常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近日,五角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老师及国家二级演员,共同为辖区学生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活动中,老师从戏曲服饰的“五箱一桌”引入主题,分别讲述了京剧四大流派的由来、京剧角色的划分与含义、表现形态以及唱念做打的技艺特色等。现场,学生及戏曲爱好者听得津津有味,在服饰、妆容体验环节,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穿上水袖花旦服,一个举手抬眼已颇具名伶韵味。
活动受到青少年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不走进京剧的世界,体会不到国粹的厚重。看似简单的动作,做好着实不易,这场活动不仅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国粹魅力”,增长了京剧知识,也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神。
五角场街道将继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引领居民提高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学校、文宣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