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睦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陌邻到睦邻“圈”出美好生活

改造后的智能非机动车棚

当陌邻变成睦邻,邻里间熟悉彼此、包容彼此、成就彼此;从冲突到协商、从冷漠到积极、从封闭到开放,矛盾缓解了、环境变美了、顽疾消失了……从睦邻楼组、睦邻小区到睦邻社区、睦邻园区(楼宇)、睦邻街区,睦邻共识圈不断扩大,睦邻生活圈越来越美。

杨浦区年度“十佳”睦邻和睦邻“种子”项目遴选活动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12个街道选送的34个项目,其中,五角场街道选送了4个项目。以这4个睦邻实践项目为起点,希望更多市民看到故事、得到收获,积极参与到睦邻家园建设中来。本期请看四平居民区和国定支路整治项目。 (社区党建办、自治办)

四平居民区

改造老车棚“心安”保平安

国顺路310弄、四平路2065弄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小区非机动车棚管理一度十分混乱。一个偶然的机会,四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志红看到了其他小区里的智能充电桩,心中一下子萌生了改造老旧车棚的想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广泛发动居民参与从而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平安自治的新路子。

缜密筹划,打消居民疑虑

在“三驾马车”形成车棚改造初步方案后,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搭建“百脑汇”议事堂、“五位一体”会议等沟通平台,在增设智能充电桩基础上,提出翻新墙体等硬件、引进智能化车棚门禁设备等项目,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车棚改造方案。

对于改造方案,有部分居民提出了三方面的疑虑:老旧车棚堆放的杂物谁来清理?智能车棚改造费用如何分摊?智能车棚改造完成后怎么管理?

面对居民的疑虑,四平居民区党总支迎难而上,查询规划图纸、组织实地勘察,从消防安全、停放需求、治安防范等多方面考虑,并邀请街道社区平安办、社区自治办、房办等提供专业指导。经过多轮议事共商,居民区党总支决定先由业委会申请维修资金翻新车棚,然后由街道社区平安办牵头安装智能设备并加装监控、消防等安全设施。四平居民区党总支联合“三驾马车”,发动楼组长等多方力量,挨家挨户上门沟通,耐心细致地分析利弊,化解居民心中的疑虑。

组团参与,守护共同家园

经过不懈努力,经过调整的智能车棚改造方案通过了业主大会征询,很多住户主动来清空棚内自己堆放的物品,以实际行动配合改造工作。对于废弃车辆,居委会工作人员先将其搬运到指定场地暂时保管,确认无人认领后再由街道统一清运,顺利解决了“车棚杂物无人清理”的问题。

1个,2个,3个……智能非机动车车棚在四平居民区已多点开花,目前,该居民区共有8个老旧非机动车车棚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倡议下,居委会组建了一支由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警、党员骨干、退伍老兵等组成的“心安”社区志愿者消防队,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并参与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实际工作中来。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五角场派出所、国定消防救援站定期为“心安”社区志愿者消防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指导团队还制定了《社区志愿消防队建设指南》,让队伍建设有了科学指引。

步步为营,探索自治新路

成立一年多来,“心安”社区志愿者消防队从10人壮大到30人,时刻保持与平安社区建设的步调一致,组织“迎进博、保平安”等主题消防宣传活动7次,服务居民1500人次,清理楼道8次,清理楼道堆物约4卡车,劝阻飞线充电35人次,及时扑灭2次社区火灾。为了消除居民因祭奠故去亲人、随地焚烧纸钱及冥物而产生火灾风险隐患,“心安”社区志愿者还在清明节期间赶制了一批焚烧用的器具,倡导居民文明祭扫,消除火灾隐患。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四平居委会在硬件上先后对8个老旧非机动车棚实施了智能化改造,安装了6组开放式充电桩,有效纾解了小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傍晚时分,居民骑着电动车回到小区,在车棚外刷IC门禁卡后,将车停到规定区域,摄像头实时监控,感应灭火器24小时待命,有力保障了群众安居和社区安定。另一方面,“心安”社区志愿者消防队通过软件建设,为社区平安保驾护航,有力推进了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消防隐患排查,有效遏制了楼道堆物、飞线充电等社区管理痼疾,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平安自治的新路子。

国定支路

美丽街区连民心党群驿站汇民情

昔日的国定支路环境“脏乱差”,街区整体品质不尽如人意。五角场街道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对国定支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动党群服务圈与社区生活圈融合发展,也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启了“红色引擎”。

开一扇睦邻门,让资源共享

国定支路位于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东侧,西接国定路,北至政立路,全长约550米,是一条长期服务于财大、国定一等周边居民区的街坊道路,沿线除了菜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点、学校等公共设施外,还有国定路600弄、国定路700弄、政立路580弄等多个老旧小区。

2018、2019年,国定支路沿线小区全面完成“美丽家园”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但承担主要交通和服务功能的国定支路在商业设置、功能定位上仍显落后,存在着绿化散乱、环境脏乱、市政设施陈旧、机非混行等问题,影响了街区整体品质的提升。

2019年3月,政立路580弄小区和紧邻的创智坊商品房小区之间开启“睦邻门”,有效缓解了新老小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降低了邻里之间获得对方优质公共资源的成本,但居民们在对小区环境交口称赞的同时,对国定支路综合整治改造的愿望也日益迫切。

重塑一个街区,让生活更美

街道党工委以周边居民需求为导向,针对绿化散乱、环境脏乱、市政设施陈旧、出行安全等问题,多次协同区绿化市容局、区房管局、区交警大队、区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到国定支路实地踏勘,经过大量细致的沟通协调工作和分析研判,反复调整项目方案,努力实现零危害立面、无破损设施,对国定支路沿街400余米老旧破损道路、3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架、40余个破损树池等公共设施进行统一整治。

街道利用“五位一体”现场办公平台,充分听取周边居民区、物业企业等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国定支路公共空间的休闲性、互动性和美观性,打造若干街区口袋公园,全面提升国定一睦邻街区的生活环境品质。

在改善市政面貌的基础上,街道党工委积极推动沿线党群服务微空间建设,充分发挥周边财大、国定一等居民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微信工作群,通过“百脑汇”议事堂协商议事平台,充分听取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及周边菜场、学校等多方意见建议。

以“三师三顾问”高校智库平台为载体,引入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切实提高空间的实用性和融合性,凸显“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真正体现其党群服务功能,努力为周边居民邻里互动、日常学习、休憩阅读提供一个温暖、温馨、温情的家园。

在四个“微空间”的功能确定过程中,大家反复斟酌、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设定适老助老服务、睦邻休憩谈心、邻里资源共享和党史教育宣传为服务定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分别取名为“吾老微空间”、“心享微空间”、“向阳微空间”和“党群微空间”,将“吾心向党”贯穿于睦邻街区建设始终。

从小区到街区,让服务流淌

针对四个微空间建成后的管理权责不明、极易造成管理缺位的现实矛盾,街道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居民区党总支、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第三方社会组织、街道相关职能科室等6个方面任务分工、27项责任制清单,完善了党建引领居民区“三驾马车”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为主导,以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多元治理架构,为后续的空间运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力量保证,实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目标。

从“睦邻门”到红色驿站,国定一居民区每月一次的大型便民服务从小区延伸到了街区。随着国定支路党群服务一条街的改造完成,一大批社区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迎刃而解,如出行安全、绿化失管、环境脏乱等。大总支、大睦邻、大联动使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具备了有力的组织、有利的环境、有效的行动,部门联动、现场办公更是加快了“急难愁盼”问题的应对处置速度,也在推动一些复杂矛盾的调处过程中起到了攻克坚冰的作用。

依托党建引领,社区“三驾马车”成为了回应居民诉求、解决小区难题的大管家。党群服务元素的融入有效填补了财大居民区缺乏老年活动空间、睦邻街区缺乏党群服务元素的空白点,推动了党群服务圈与社区生活圈的融合发展,为提升居民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打造睦邻生活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启了“红色引擎”。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