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坤忠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盼望着上海阿婆一声声香糯的“栀子花,白兰花要伐?”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会勾起很多与我同龄人心底的千转百合,熟悉又遥远的年代。每当听到这样的叫卖声,闻到这样的阵阵花香,知道江南已是六月,夏天已经来临。小小的花,淡淡的香,花瓣上的雨露,剔透晶莹,低调又粘人。
在街头,在菜场,尤其在弄堂口,我们都会看到卖花的阿婆,刻着年轮的脸,饱尽风霜的手,提着一个浅浅的竹篮。一块浸湿的蓝布,上面摆放着栀子花和白兰花。少则几朵,姐妹花。多则十二金钗,密密一排。沪侬软语的叫卖声与清韵袅袅的花香融为一体,曾是上海入夏时分的标志。清贫的生活也因那一袭花香而变得多姿多彩。
栀子花,白兰花,花小细洁,醇厚醉人,是上海女子喜欢的佩戴饰物。那时的香水是一种极度的奢侈品,十分昂贵。年轻女子买了白兰花,佩在襟前纽扣上,明媚鲜姸,暗香浮动。一件斜襟旗袍,一对白兰花,可以说是当时时髦小姐、太太的流行“标配”。
栀子花和白兰花虽没有牡丹雍容华贵,却有桂花的十里飘香。虽没有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有水仙的朴实秀丽。它们不显不露,不娇不柔,文静而内秀,清白而纯洁。那独特的香味,沁人心脾,弥久留香。记得读小学时,我和邻居常常到附近的赵家花园采摘栀子花。那凈净的白,柔柔的黄,散发出阵阵幽香。我把栀子花叶轻轻揉平,夹在书中,藏在心里。
随着旧房拆迁,住房不断改善,上海老弄堂少了。卖栀子花和白兰花的阿婆也不知去了哪里?也许都到居住小区跳广场舞了?这种民间风俗渐行渐远,几乎快要销声匿迹。“老上海的香味道”成了我们儿时的回忆,成年后的怀旧。
熟悉的轮船声,汽车的喇叭声,有轨电车声伴随着“栀子花,白兰花要伐?”的浅吟低唱的叫卖声,成了一种记忆,回荡在弄堂,温柔婉转,带着沪侬软语的甜糯,萦绕于人们心间。栀子花和白兰花的特殊香味弥漫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虽然短暂,却很美好。也正因为短暂,才促使人们去寻觅这一丝芬芳,让它留在心底,作为永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