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静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春,唐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即蓟北),也就是攻克了叛军的老巢,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了句号。八年动乱使大唐江山动摇,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多年漂泊于剑门关外,饱经流离之苦。他急切地盼望着早日平定叛乱,还一个国泰民安的一统盛世。而今喜讯传来,犹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急流,冲开了郁积已久的闸门,激动的情感喷涌而出,于是挥毫泼墨,写下这首激情澎湃的不朽诗篇。
首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起笔不凡,以迅猛之势展现了捷报传来时内心的激动,不由得悲喜交集,喜极而泣。这泪是穿越千年的欢呼,是收复河山的泪光。从此国难终结,苍生安定,归乡有望。接着转身看妻儿们,也是一扫往日愁容,个个喜气洋洋。杜甫更是欣喜若狂,随手卷起诗书,痛饮美酒,放声高唱。趁着这大好春光,我们结伴回家乡。至此狂喜之态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转而引出其飞驰的想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水路转陆路,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个在眼前掠过,遥远的路途似乎转瞬即至,可见其归心似箭啊!从涕泪—狂态—放歌—归乡,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把诗人内心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半生血泪一朝喷涌”迅猛之势无可阻挡。
全诗以一个“喜”字贯穿,字字有喜情,句句有快意,读来令人动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故而后代诗论家推崇此诗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曾为山河破碎而痛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今为江山统一而狂喜,乃至“涕泪满衣裳”,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体现。因此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爆发,更是安史之乱终结后的时代心声,它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对生命和家国情怀的深情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