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美丽楼组有故事

居民生活有质感(三)

楼组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础性环节。更新楼内环境,挖掘楼栋特色,调动居民参与自治共治,形成比邻友好的氛围,都切切实实关乎着居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万里·社区晨报》特推出【万里楼貌】专栏,多视角、多维度展示各居民区不断探索楼组建设,悉心办好楼内事,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成果。

香泉小区:

走进“幸福共同体”

走进香泉小区103号楼,入目便是葳蕤绿意与芬芳花影,月季在镂空窗台下吐艳,绿萝如翡翠帘幕垂落楼梯转角,居民们相聚在楼道前谈笑;在不远处的8号楼楼组长孙阿姨家中,楼组居民们正相聚在一起包粽子、聊家常,大家交流厨艺,谈谈旅游心得,甚是热闹。这正是香泉居民区美丽楼组建设多年以来精心绘就的美丽“新实景”。

美丽楼组初期建设时,姚菊蘋作为103号楼内有着50年党龄的党支部“老书记”,主动请缨担任楼组长,带着扫帚簸箕挨家挨户做工作。在103号的六层楼里,时常能看见她清理小广告的身影,听见她用亲切的上海话带动居民:“阿拉党员带头,大家搭把手,楼道里清爽了住着都舒心呀!”在她的感染下,楼内12户居民自发组成清洁小组,仅半个月就让楼栋旧貌换新颜。

在103号楼的榜样作用下,8号楼在楼组长孙俊的带动下也积极行动起来,打破邻里间的陌生感,成为温暖的大家庭。孙阿姨从组织楼组活动着手,在佳节期间召集每家每户拿出拿手好菜,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就餐时,大家一边交流菜品,一边畅聊家常,氛围其乐融融。大家聊起一楼独居老伯门锁坏了,孙阿姨马上帮忙联系开锁公司,让老伯安心不少;还有人提到邻里们有的热心帮忙代收快递,有的帮六楼不方便下楼的阿婆顺手带垃圾。在你来我往的交谈中,邻里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如今,103号楼成了小区的“幸福样板间”。站在挂满居民笑脸照片的“记忆墙”前,姚菊蘋轻抚着楼道里邻里共商的“邻里公约”:“当年这里只有冰冷的门牌号,现在每扇门后都有故事。”这场由老党员点燃的美丽楼组实践,正在更多社区生根发芽,展现着基层治理最动人的力量。

凯旋花园小区:

携手扮靓“凯旋花园”

在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背景下,万里街道凯旋花园小区34、36号楼组以绿色文明楼组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楼事楼议”居民自治机制,激发居民主体意识,解决楼栋实际问题,提升社区文明水平,成功实现了楼组面貌的华丽蝶变,成为凯旋花园小区绿色文明风尚的新标杆。

34、36号是比邻而建、共用一个大型连廊的两幢居民楼。这里曾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楼栋大厅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公共空间,影响通行与安全,经常会引发邻里摩擦;二是楼栋前空地绿化杂乱,缺乏规划与美感,未能满足居民的美好期待。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与邻里和谐。

凯旋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依托小区整体修缮契机,组织楼组居民通过议事渠道向居委会、物业反馈诉求,推动了对楼栋大厅的硬件升级(如增加座椅、宣传壁画)以及在楼栋附近新建专门的停车、充电区域。

凯旋公寓居民区党总支在小区修缮期间充分听取民意,对楼栋大厅进行了全面的硬件升级打造并在楼栋附近新建了邻里议事空间,在社区中划分非机动车停车专区,以及非机动车、机动车充电专区,引导居民将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到指定的位置。楼栋大厅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楼道环境变得宽敞明亮。党总支在楼组建设的同时还为邻里间议事增加了空间,居民通过“楼事楼议”纷纷捐出书籍形成楼组读书角,供邻里间阅读使用。

面对楼前环境空地杂乱的困扰,楼里老党员钱善建、包聿明、周云虎同志主动站了出来。他们不仅是行动的带头人,更是“楼事楼议”的核心组织者。当谈及小区名字“凯旋花园”时,他们心中萌生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楼栋门口也要建设得像花园一样,四季有花。”他们率先提出“将楼前空地变花园”的构想,并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征求意见,将个人愿景转化为楼组居民的共同期盼,成功凝聚了“美化家园、共建共享”的强烈共识。

之后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对楼栋门口原本杂乱的绿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他们戴着老花镜,拿着纸笔,在楼前踱步丈量,精心设计着每一寸土地的用途,他们用心选择花卉、精心栽培,用花海装点社区的春夏秋冬。

这一番努力被楼栋居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起初,还有居民持观望态度,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楼组议事形成的共识迅速转化为集体行动。居民们纷纷响应,年轻人主动帮忙搬运重物、出力翻土;孩子们在老人指导下参与浇水;邻里间互相提醒规范停车、维护大厅整洁。楼前花园的建设和维护,成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实践课堂。这种老少齐心、共同呵护花园的场景,成为楼栋前一道温馨的风景线。这种居民自发的规划设计正是“楼事楼议”最生动的体现。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