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日常里他用炸串守护城市记忆

通讯员 王正根

在吴泾街头的美食江湖里,“吴泾一炸”必定是有一席之地的。每到下午5点左右,小店门口便会陆续排起长队;打开大众点评平台翻阅,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好评,“小时候的味道”“猪肉串”“美味”“排队”等词汇频繁出现,这些都是对这家小店极高的赞誉……这家深受大家喜爱的“不起眼”小店,店招上赫然印着“始创于一九九四年”,一算竟已走过了31年岁月。一间仅6平方米的小店,一口常见的铁锅,一个不大不小的柜台,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让食客们说出“好久不吃甚是想念”这样的话呢?

冒险 15岁闯荡上海,“出道”就是卖炸串

如今位于龙吴路5515号的“吴泾一炸”,店铺呈狭长形,除去操作台占用的空间,两个人迎面而过,要侧身才能勉强通过。与老板许大顺约在店铺外进行采访,他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我是安徽淮南农村的,1994年来上海投奔舅舅的,那一年我15岁……”许大顺口中的投奔,并非过来读书或者享受,只因他舅舅彼时在吴泾永德路大药房门口一侧支摊卖炸串,他离家到沪跟着舅舅讨生活,从小工做起。那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这小小的炸串摊,会陪伴他从少年走到中年,从“小许”变成“老许”。

严寒里,呼啸的北风刮在稚嫩的脸上生疼;酷暑中,他要近距离与高温油锅相伴。“苦,哪有不苦?”许大顺说,但至少有口饭吃,比在老家强。街头巷尾,许大顺跟着舅舅,看着那一串串食材在油锅里翻滚,逐渐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四溢,吸引着过往行人。日复一日,他熟练掌握了炸串的技巧,从食材的挑选、酱料的调配,到炸制的火候把控,每一个环节都烂熟于心。

危机 变故和意外,曾经几度“干不下去”

时间来到2000年,舅舅觉得卖炸串太过辛苦,选择了放弃。这对于20出头的许大顺来说,第一次站在了选择的岔路口。“很迷茫。”许大顺坦言,“辍学早,没文化,摆摊起早贪黑很苦,可是出去找工作几乎没戏……”这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许大顺接下了炸串摊,开始单干。

从路边摊做起到租下第一间门面,虽然仅有3平方米,许大顺凭借扎实的手艺和真诚的服务,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在吴泾做出了口碑。小店生意逐渐稳定,炸猪肉串、里脊肉和香酥鸡等成为店内招牌,虽然艰辛,但这样的日子,他也心满意足。

但似乎,变故和意外是每一个经营者绕不开的结。2016年时,许大顺的店铺差点陷入绝境。深夜隔壁商铺的一场大火,火情险些危及他的小店,还差点卷入一场赔付金额高达50万的官司,这对于许大顺来说,是灭顶之灾……好在后来经过警方介入查明,事情终于得到妥善解决,但他不得不另寻店面,这便来到如今位于龙吴路的店铺。

转机 一次电视台的采访,成为了网红店

换了新店面,许大顺的生意却没有换来“大火”,勉强只能算不温不火,有时甚至还很糟糕。“有些老顾客不知道,生意一落千丈。我清楚记得,最惨的一天,只卖了75元,炸串的利润微薄,每月的租金就是一笔几乎‘耗死你'的固定开支……”许大顺回忆道,那时他是真动摇了,是不是该放弃了。

庆幸的是,“坚持就有希望”在这位本分、勤劳的经营者身上得到了印证。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电视台来到吴泾探寻美食,在大家的推荐下,镜头对准了许大顺和“吴泾一炸”。这次采访,让“吴泾一炸”迅速成为网红店,许多食客慕名而来,小店的营业额更是直接翻了8倍,并连续4年成为点评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小店。曾经卖不完的炸串,曾经的门可罗雀,变成了来不及卖和门口长长的队伍……许大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终于一扫阴霾,脸上有了幸福的笑容。

成为了网红店,反而让许大顺变得更为“谨小慎微”,在原材料上更加严格把关,猪肉、香酥鸡等招牌全都自己去挑选进货。“做给别人吃,等于就是做给自己吃。我儿子还在读大学,周末回家来到店内,也是吃自家的炸串。”没有华丽的表达,许大顺说着最真实的案例。

另一个受到顾客认可的原因是价格。“没怎么涨价,如特色小肉串,也还是从两年前的5元/10串涨到6元/10串,每串涨了一毛钱……”许大顺说,他家的顾客,90%都是熟客,有人吃了二十多年,从孩子成为了父母,不管是口味还是价格,稍有变化,顾客都有察觉……

守护城市“记忆味道”无疑是辛苦的。“不瞒你说,来上海这么多年了,只是在九几年的时候,一次单独进货去了趟市区,还在外滩和南京路迷路了,那时候电话手机都没有,特别狼狈,索性就安心守着店铺……”因为是小本生意,他也没有雇人,每天都在房租、原材料等成本间做着“加减法”,坚守多年,从不敢懈怠。

知足 养活了一家人,征服了顾客味蕾

回顾自己从15岁在路边支摊,不敢奢望未来,到如今拥有一间小店面,每天忙碌而充实,炸了32年串儿的许大顺感慨万千。“附近好多家做餐饮的老板都认识,有的甚至比我家开得还晚,但发展得确实很好。”对比他们的成功,许大顺坦言至今还在租房,感叹自己眼光有点差、胆子有点小,但他也不认为自己就是失败的。“靠着这一串串小肉,靠双手养活了一家5口人(3个儿子)。”最让许大顺引以为傲的,是他的炸串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不瞒你说,前两天,有一个顾客特地开车从南京到店里来,就为了回味这一口,还有附近几个高校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工作后,仍然会时不时回到吴泾,来我店里吃几串……”

或许许大顺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商业传奇,也没有巨额的财富积累,在小小的6平方米店铺里,他用31年,用重复而珍贵的每一天书写着自己和炸串的故事。“吴泾一炸”这四个字里,是无数人的青春,也是许大顺的青春。“吴泾一炸”的老味道里,是一份充满记忆的炸串,也是许大顺酸甜苦辣咸的经营历程。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