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倾听历史 感同身受

体悟“五朵金花”的历史荣光

文 戴娟娟

从烟囱升腾的滚滚白烟,转化成了黄浦江畔闪烁的万家灯火……无数老化工人的故事,是吴泾“五朵金花”工业荣光的生动写照,也是这座小镇迈向科技新城的时代足迹。他们用汗水点燃炉火,用青春铺就新路,在煤烟与希望交织的岁月里,书写了平凡而壮丽的传奇。今天的吴泾,绿树成荫,高楼耸立,大零号湾吹响科技号角,但那份深埋于土地的奋斗精神,依然如星光般永恒闪耀,照亮前行的每一步。谨以此栏目,致敬每一位为新中国工业崛起、为城市美好生活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一只煤球炉,创造历史,见证历史

1958年9月28日,上海焦化厂在吴泾建厂。此后50多年间,焦炉从一座发展到六座,支撑着上海城市管道煤气的“半壁江山”,还帮助上海市民甩掉了80万只煤球炉。

2012年5月31日,上海焦化厂6号焦炉推出最后一炉焦炭,六座焦炉全部关停,这意味着上海人工煤气历史的结束。

一段荣光岁月,热火朝天,惊心动魄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能磨练人

1958年,为了推动工业建设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吴泾建立焦化厂、化工厂和电化厂。60年来,上海焦化厂为上海钢铁产业提供了几千万吨的焦炭、化工原料和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上千亿立方米的城市煤气。

炼焦生产长期占据焦化厂的龙头地位,是上海焦化厂赖以生存的工作“母机”。上海焦化厂生产的城市煤气占到全市管道煤气供应量的近50%,焦炉生产的高热值煤气是城市煤气的重要气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焦炉又是焦化厂工作最艰苦的岗位,每天面对的是升腾的烈焰、漫天的粉尘,以及呛人的煤气味。炼焦工人常年工作在环境温度达50℃~60℃,夏季可以达到70℃~80℃。在炉子上操作,有时要冒着几百摄氏度的高温辐射拼命地扒焦,或是钻进尚有二三百度余温的炉膛内修补炉墙。炼焦工人穿的隔热服,能够抵挡2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但也仅仅能在炉膛内逗留3分钟,边上还要有人时刻观察监护,发生状况立刻把人从炉膛里拽出来。不仅如此,因为炉膛很窄,人只能侧着身子进去操作,所以这个活特别特别艰苦。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能磨练人。炼焦车间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批生产骨干、岗位上的先锋。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同志,就曾在焦炉厂当过炼焦车间工人。善于思考又敢想敢干的黄奇帆先后带领团队攻克了焦化厂管理上“三笔糊涂账”:原料煤炭进厂无法计量、大宗产品焦炭出厂一笔糊涂账、煤气产量出厂靠毛估估。

在岗期间,黄奇帆为焦化厂贡献了8项重大技术管理和革新成果,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2年又获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的荣誉称号。

千钧一发之际党员冲在最前头

焦炉的运作相当特殊,炉体要保持在300摄氏度,如果低于这个温度,焦炉就要报废。焦炉一经点火,这把火就成为炉膛里不灭的火。所以焦炉的抢修,都是在高温的状态下进行,比其他的装置抢修,难度、危险性都要高得多。在一次次紧急情况中,焦化厂的一线党员总是冲在最前头。

1994年7月4日傍晚,正常作业的4号焦炉因为突然断电,燃起了冲天大火。情况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关键是要把火势控制住。这时,炼焦车间100多名工人没有一个逃离火场。当时的车间副主任和乙班的调度两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率先穿上了防火石绵衣,冲进火海,将已被烈火烤得滚烫的4号焦炉集气管帆板打开。由于断电,鼓风机停止工作,所以焦炉内的煤气聚集,达到临界点就会爆炸,正是两位党员不顾自身安危的这一举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大爆炸。

焦化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焦化厂改革发展风起云涌,企业连上几个台阶。

从1958年诞生之时,焦化厂一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老一辈焦化人说,当时焦化厂的煤炭由国家调拨,运输由国家安排,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其余一切都不用管。

然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打翻了“大锅饭”,砸碎了“铁饭碗”,一下子把焦化公司推进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当时的焦化厂如果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一句话:市场上遇到的难题,只能在市场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焦化人也的的确确展现出了敢为人先的勇气。从1982年到1990年,焦化公司从最基础的管理抓起,连续迈上了合格企业、无泄漏企业、清洁文明工厂、化工部6号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国家一级企业的台阶。1990年代的时候,焦化人用一种壮士断腕的精神,告别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那时候公司一方面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用工的“大饭碗”制度,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员工实行竞聘上岗,打破了“铁饭碗”。管理人员也实行聘用制和竞聘制,抛弃了“铁交椅”,从推销转为营销,变坐商为行商。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1990年代末,国家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焦化公司再次顺应这一发展浪潮,1997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上海焦化厂与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资源优化整合,更名为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三联供”让沪上万家灯火明

在改革过程中,“三联供煤气化工程”是上海焦化乃至上海这座城市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1990年代初,上海焦化厂已经拥有4座焦化炉,放眼全国也能算得上是一家大型的煤化工企业。但是焦炉由于开放式的生产工艺,加上技术比较落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焦化的工艺,碳的转化率只有50%-60%,又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改革煤化工的生产工艺,对建在上海大都市的焦化公司已是迫在眉睫。

当时,美国的煤化工已经有了比焦化更加先进的气化工艺,既环保又节能,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发展煤的气化工艺,为上海城市煤气化做贡献提上日程,最终形成的便是“三联供工程”。所谓“三联供”,指的是供化工、供煤气、供热电,上海焦化采用了美国德士古气化技术,清洁环保,产气量又大,碳的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而且还能利用一氧化碳作为原料替代石油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

“三联供煤气化工程”1992年3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的目标是日产城市煤气320万立方米,实现上海城市煤气化超85%,甩掉80万只煤球炉,同时还生产20万吨甲醇。当时《人民日报》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报道“三联供工程”:《不把煤球炉带进二十一世纪》。1995年底,“三联供工程”建成投产,使得上海焦化的城市管道煤气产量占到全市的一半,上海焦化也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煤气生产企业。

上海焦化的“三联供”让千家万户燃起蔚蓝色的煤气火焰,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环境。可以说,“三联供”是上海市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来视察上海焦化时,特意为“三联供工程”题词“造福人民”。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