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王阿姨(原上海焦化厂职工) 整理:刘皓
从知青到焦化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993年的春天,我站在上海焦化厂的大门口,仰望着直插云霄的大烟囱,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既忐忑又激动。那时候的我,哪儿能想到,这片土地、这座工厂,会成为我半辈子的牵挂,陪我从青丝走到白发。
我出生在上海,但年轻时响应号召,去了安徽支援建设,并在当地结了婚安了家。我和爱人在当地一家化工厂上班,我爱人后来还考上浙江大学化工系深造,毕业后回到安徽,日子过得平淡却安稳。
1989年的一天,父亲的一封信打破平静:“上海焦化厂要上‘三联供煤气化工程’,国家重点项目,急需人才。你们愿不愿意回来?”我的父亲母亲都是上海化工系统的老职工,父亲的来信里藏着他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对我们的期盼。我和丈夫犹豫了好几宿——要放弃安徽的稳定生活,回上海从头开始,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可一想到能为新中国工业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咬咬牙:“回!”
1993年,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上海。丈夫凭着化工专业的本事,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焦化厂设备部,我则作为家属进了后勤岗位。那时的吴泾还是个典型的工业郊区,焦化厂周围尽是农田和荒地,晚上走在路上,路灯稀稀拉拉,空气里总飘着一股煤烟味儿。工厂给我们分了一套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两室一厅,简单却温馨。我记得搬进去那天,丈夫拍着墙说:“这就是咱们在上海的新家了!”我们相视一笑,心里满是踏实。
黄金年代:汗水与荣光交织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走进焦化厂的车间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巨大的炼焦炉像座小山,炉旁工人们穿着厚实的深蓝色工装,手里挥着铁锹,汗水顺着脸淌下来。那时候工厂还没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靠人力。工人们三班倒,调度室的电话铃声没停过,生产线上的每一块焦炭、每一立方煤气,都是大家用汗水熬出来的。
最叫我骄傲的,是“三联供煤气化工程”。工程启动时,全厂上下都像打了鸡血。那是个大项目,一期目标是日产煤气320万立方米,供应上海85%的家庭。为了赶进度,工程师们泡在车间不回家,工人们主动加班。这些煤气通过管道送到千家万户,点亮上海的夜晚,温暖无数家的灶台。我们这些普通工人,硬是用双手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命脉。
焦化厂不光是生产的地方,还是技术创新的摇篮。从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后来的机械化流水线,再到煤化工、精细化工的多元化发展,厂里设备换了一代又一代。工人们也不甘落后,白天干活,晚上学技术。我常听丈夫回家念叨:“咱们生产的甲醇纯度又提高了,全国领先!”他眼里有光,我也跟着自豪。尽管回家洗澡能搓下一层黑灰。但没人抱怨,大家都觉得,能为新中国工业出点力,吃这点苦算什么?那时候的我们,觉得自己不是在干活,而是在为国家攒家底,为后代铺路。
蜕变:从工业重镇到宜居新城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成了大话题,焦化厂也赶上了转型的浪潮。高污染的老设备陆续淘汰,厂里开始搞清洁生产。刚开始,工人们都不乐意:“干了几十年都这样,咋突然要改?”可当我们看到污水处理系统把黑乎乎的废水变成清流,大家的心态也变了。时代在往前走,我们的工厂也不能只顾产量不管未来。2010年后,焦化厂改名叫华谊能化,业务转向新能源、新材料。但无论怎么变,每次路过焦化厂时,我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车间里的机器轰鸣,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记得1990年代的吴泾,提起这地儿,人人都说“工业味儿”。焦化厂、氯碱厂、碳素厂……这“五朵金花”撑起了上海化工的半边天,吴泾的天空也常被烟囱吐出的白烟笼着。那时候的人们总嚷着要逃离吴泾,说这儿“天是灰的,空气是呛的”。2000年商品房热起来时,我们家也随大流,在普陀区买了套房,搬离了吴泾。
然而,时代的浪潮总是出人意料。2007年,女儿陪同事来看房,回来兴奋地说:“妈,吴泾变样了!万科在盖新小区,环境可好了!”我和老伴半信半疑地跑去一看,差点没认出来——原来的荒地变成了花园社区,绿树成荫,商场、学校、医院都规划得整整齐齐。2008年,我们卖了普陀的房子,重回吴泾,在万科小区安了家。
现在的吴泾,真是脱胎换骨。地铁15号线通了,23号线也快开通,出门再也不用挤老旧的公交车;家门口不但有社区医院和中医院,瑞金医院分院也建起来了,看病方便又安心;社区学校开了朗诵课,我还当上了活动主持人,退休生活一点不闷。近年来,随着大零号湾科技园区崛起,吴泾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正大步往前走着。每次路过那片高楼,我都感慨万千——从“五朵金花”到科技新城,吴泾的路,越走越宽。
岁月如歌:老焦化人的幸福晚年
如今,我偶尔路过焦化厂旧址,夕阳给烟囱镀上一层金光,江风吹过,黄浦江面波光粼粼,我的内心忍不住泛起万千思绪。
回想这一辈子,从安徽到上海,从知青到焦化人,我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我和无数老焦化人一起,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见证了吴泾从荒凉郊区变成宜居新城,见证了焦化厂从烟尘漫天到绿色新生。那些火热的岁月,那些并肩奋斗的面孔,那些为新中国工业流过的汗与泪,都化成了我心里的暖流。
今天的吴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我常想,能在这儿安度晚年,能看着孙辈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真好。我们的青春没白费,我们的付出有了回报。这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吴泾、是上海给我们的最好回礼。
那些年,我们是焦化厂的螺丝钉,是新中国工业前进的铺路石。现在,我是吴泾的普通居民,是幸福的上海人。岁月如歌,我的故事,就唱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风里,唱给每一个听过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