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杆划过26载春秋

四代人接力守护黄浦江,捞杆传递的不只是责任

在黄浦江奔涌不息的浪涛中,闵行区吴泾公园的江畔,总有一抹跃动的绿色身影,在农历初一、十五准时出现。他们手持捞杆,弯腰俯身,默默打捞着江面上的垃圾,如同守护孩子般守护着这条母亲河。他们,就是吴泾镇氯碱新村“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们。

5月27日(农历五月初一),黄浦江畔又迎来了这群熟悉的身影。志愿者们早已根据潮汐表,在最佳时刻抵达江边,用手中的捞杆将漂浮的垃圾逐一打捞上岸……202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终结塑料污染”,中国“”6·5“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吴泾的这支志愿者队伍,用廿六载守护,践行着生态文明我守护,美丽中国我先行。

四代接力:从孤勇者到千帆竞

时光回溯到1999年,第一代守护者王显明老人,用竹杆、网兜自制了简陋的打捞工具,开启了守护黄浦江的征程。老人是位孤老,一生饱经沧桑,却始终心怀感恩。“我是孤老,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爱,我要回报社会。”老人攥着那根承载着使命的长杆,在吴泾公园黄浦江岸,写下了故事的开篇。

那时江面漂浮着大量的塑料袋、白饭盒,甚至还有腐烂的木材和动物尸体,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然而,王显明老人没有退缩。从1999年到2003年,他独自一人,靠着一根捞杆,在此打捞各类垃圾400余吨,处理江中动物尸体200多具。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腰也渐渐弯了下去,但眼中的坚定从未改变。临终前,老人仍念念不忘:“志愿者活动不能停。”这句遗言,如同火炬,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足以点燃希望的火种。王显明老人的坚持,感动了无数人,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护母亲河的行列。2014年,吴泾镇正式成立“王显明保护母亲河俱乐部”,将志愿服务从氯碱新村拓展到整个吴泾区域。如今,这支队伍的核心团队——氯碱新村“保护母亲河”志愿团队,已传承到了第四代。由12位退休老人组成的他们,最年长的已78岁高龄。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他们依然准时出现在江边,用布满皱纹的双手,紧握捞杆,守护着这片水域,用行动诠释着对母亲河深沉的爱。

联合行动:新苗初长传薪火

这支队伍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更致力于将环保的火种传递给年轻一代。今年4月28日(四月初一),来自吴泾实验小学、上港集团和民政干校等单位的24名志愿者,在团队负责人金枝根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特别行动。

江畔,银发志愿者们耐心地指导着年轻的志愿者们:“手腕下沉,让江水托起捞网。”老人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比人高出两倍长的捞杆,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让打捞工作更轻松。孩子们和年轻志愿者们认真地学习着,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敬意。当他们成功地用捞杆将江面上漂浮的塑料瓶、泡沫等垃圾打捞上来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一刻,他们不仅打捞起了垃圾,更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活动尾声,金枝根指着涂鸦墙上的箴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既是对王显明老人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年轻一代的期许。捞杆从苍老的手掌递向稚嫩的掌心,环保的火种跨越70年岁月,完成了一次温暖而有力的传递。

潮汐为令:平凡中的不平凡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潮汐表就是他们的集结令。12位老人如同坚守岗位的战士,轮流值守江岸,风雨无阻。他们根据潮水规律,合理分组行动:腿脚好的负责堤岸斜坡,仔细清理隐藏在草丛中的垃圾;视力好的则专注地盯着江面,不放过任何一个漂浮物。

他们还在吴泾公园江畔开设“环保小课堂”。在这里,老人们深情地讲述“保护母亲河”志愿团队四代传承的动人故事,教孩子们辨认江岸垃圾类型,普及环保知识。在这互动实践中,环保理念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十余载的坚守,换来了江水重清的美丽画卷。从最初单次打捞7-8桶垃圾,到如今仅需清理1桶;从孤军奋战到如今300多共建志愿者团队的庞大俱乐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四代人“愚公移山”般的执着与奉献。看着江水越来越清,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氯碱新村“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坚持到干不动的那天,就是这辈子最值的事。”

这是一群平凡的人,却用不平凡的坚持,书写着一段关于爱与守护的传奇,用微光照亮了母亲河的生态之路。向这群可爱的志愿者们致敬,希望有更多人的来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