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黄浦区729街坊(零星)旧城区改建项目首轮居民意愿征询以100%同意率圆满通过。这条承载百年烟火的老弄堂,终于迎来破茧重生的曙光。300余户居民跨越半个世纪的安居期盼,在这一刻化作掌声与欢呼,为黄浦区旧改工作写下温暖注脚。
蜗居诗行
局促空间里的坚守与期盼
东至桑园街,南至陆家浜路,西至跨龙路,北至东江阴街的729街坊房屋陈旧,穿过桑园街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弄堂里藏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公用厨房的油烟在狭窄的走廊里盘旋,手拎马桶的窘迫日复一日,局促的居住空间让居民们饱尝生活艰辛。
林国秋夫妇的修理台紧挨着一米五的床,油渍渗入布帘,床头堆满钟表零件。这位曾为南京博物院修复红木家具的“民间匠人”,却始终无法“修复”自家的生活空间。听闻旧改启动,他早早打包工具:“终于能有个像样的工作室了!”。裁缝陈先生的缝纫机声在弄堂回荡了9年。布料堆到天花板的昏暗铺面里,唯一一抹亮色是窗边的绿植。“手艺再好,也盼着有个宽敞的店面。”他笑着说。91岁的张桂英攥着居委干部的手泪光闪烁:“搬到离医院近的地方,女儿们就不用为我奔波了。”老人道出了弄堂里许多高龄居民的心声。
温情破局
脚步丈量民情 耐心熨平褶皱
旧改高票通过的背后,是政策刚性与人情温度的交织。区房管局、区建管委、小东门街道、第四征收事务所组成专项工作组,以“两清”(清户籍、清房籍)为基础,逐户走访梳理诉求。
居委干部化身“贴心人”,日均步行2万步穿梭弄堂。面对居民对搬迁政策、补偿方案的疑虑,他们用案例对比、耐心解释化解心结。征收工作人员的笔记本里记满特殊需求:独居老人就医便利性、手艺人工作室安置、绿植搬迁难题……“既要讲政策,也要讲感情。”工作人员坦言。老党员带头支持,居民自发当起“旧改宣传员”。桑园街22弄2号的毛先生签完字后,主动向邻里讲解政策:“等了40年,这次必须齐心!”
新生蓝图
老城厢烟火气与新生活的交响
旧改不仅是房屋更新,更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与升华。对林国秋而言,未来是零件不再散落床头的清晨;对陈先生来说,未来是缝纫机声不再混着油烟味的午后;对张桂英来说,未来是就医路上不再需要儿女背负的黄昏。“我们盼的不只是新房子,更盼生活有尊严、有盼头。”居民们的话语,道出旧改最朴实的愿景。随着征收补偿方案制定、第二轮征询推进,桑园街的“新生蓝图”正徐徐展开。
斑驳的砖墙终将褪去,但弄堂里的烟火记忆永不消散。旧改的阳光照进桑园街,照见历史与未来的温柔握手——这里的故事,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新的篇章。
(管理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