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党旗飘扬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老城厢街区党支部:“烟火街区”似一家“破墙”解题有“心”招

□记者 邵棽

老城厢是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根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这里既保留了浓厚的烟火温情,又别具海派韵律。自小东门街道老城厢街区党支部成立以来,支部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以党建聚合力,以活动助发展,用脚步丈量热土,用真诚传递心意,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广纳各方“合伙人”,拓展老城厢善治“朋友圈”,切实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路上繁花盛开。

主动跨前 真情融冰雪

去年盛夏,小东门街道社区平安办副主任何文凯被赋予了一个新身份——老城厢街区党支部书记。老城厢街区范围覆盖金坛、天灯、小石桥、乔家宅、荷花池、府谷六个居民区,服务对象包括60余家沿街商铺、“小个专”、新就业群体等。解锁“新”身份后,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何文凯既感到使命光荣,更深知责任重大。

“对于商户们来说,客流和生意是最重要的。要让商户们理解党支部的工作,就得先走进他们的生活。”这是何文凯上任后的第一课。然而走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生意都忙不过来,哪有空管什么党支部”“我们小本经营,没兴趣知道”……类似的婉拒不绝于耳。但这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转换思路,用最朴实的方式拉近距离:买一杯奶茶时聊聊经营近况,吃碗牛肉面时问问生活所需。渐渐地,商户们眼中的“小何书记”不再是那个“来去匆匆的干部”,而成了能掏心窝子说话的“自己人”。从最初的闭门羹到如今的知心话,这条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连心路,正悄然改变着老城厢街区的治理生态。

在常态化走访中,街区党支部发现乔家路某个处于二级旧里门面房的便利店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如厕难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这一看似细小的民生痛点,被列入“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党支部立即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牵头金坛居民区党总支、南房集团等单位召开现场协商会,通过实地勘探、深入调研,最终敲定“微改造”方案:依托南房集团“卫生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创新采用壁挂式节水马桶,重新排布隐蔽式上下水管道,在小空间内实现了功能升级。

从问题发现到方案落地,这场“厕所革命”不仅解决了商户的实际困难,更让“有困难找支部”成为老城厢商户们的共识。如今,“一周一走”“双周一议”“每月一清”已成为老城厢街区党支部的工作常态,在党建引领下,党支部持续深化“暖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常态化走访听民声,依托议事平台集民智,建立问题销号机制解民忧,让每一个“新”声都有回响,每一份期待都有回应,真正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民生服务的同频共振。

全情守护 街区“合伙人”上线

“平时忙着送餐,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感受绿色生活,这样的活动既放松又暖心。”在街道党群服务阵地,一场“植绿先锋 骑士先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活动现场,身着各色工装的“城市骑士”和“小个专”们化身生态园丁,在专业园艺师指导下培土栽种、将自己的小巧思融入创意盆栽。这一场景,正是老城厢街区党支部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形式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街区党支部深化“一支部一实事”项目机制,创新推出“三微”工作法:通过“微调研”精准把脉需求,开展“微议事”共商解决方案,落实“微服务”办好暖心实事。同时以党建整合各方资源,发展街区“合伙人”,推动服务“单向输出”到治理“双向奔赴”,实现“墙内”“墙外”供需互通,形成爱的反哺循环。

在街区党支部的号召下,由物业、建筑企业、骑士小哥等社会力量组成的“安全消防巡查队”正式成立,快递小哥化身为“移动探头”,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在日常配送中实施“安全隐患随手拍”“消防通道实时查”的守“门”工作法,成为守护老城厢安全的生力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我们和社区居民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社区。”顺丰快递员小吴感慨道。

此外,老城厢街区党支部深耕“融合”理念,汇聚点滴微光共绘街区焕新蓝图,联合街道管理办、金坛居委、第二综合网格工作站,组织绿地名人坊沿街商铺及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围绕即将启动的“一街一路”特色街区改造工程展开深度对话,对商户们普遍关注的施工噪音管控、物料运输动线、临时停车区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说明,努力营造“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街区经营生态,让“烟火气”与“高级感”共存,以街区“善治”,探索“幸福老城厢”的N种可能。

下一步,小东门老城厢街区党支部将以“多格合一”为有力抓手,继续深化措施,做优服务、做好统筹、做强保障,通过凝聚街“力”共治、做实暖“新”关爱,真正让街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共同绘就“商居和谐、烟火街区”的老城厢治理全景图。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