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五五”规划同样要把人民利益置顶。
为广泛凝聚民意、科学编制上海市“十五五”规划,5月中旬,市、区人大代表分赴小东门街道各基层实践站点开展视察调研和座谈活动,聚焦民生领域主题,与近百名社区居民、企业白领、专业机构和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共收集意见建议40余条,为完善上海未来五年民生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的一线视角。
活动中,选民代表围绕“社区就业”“智慧养老”“银发经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关键词畅所欲言,既有对现有政策的肯定,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人大代表们不仅表达了深切的关注,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规划。
小微企业主胡先生向代表反映,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区待业青年多,建议开设直播带货、养老护理、健康保健等紧俏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市人大代表信亚东表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培养愿意为基层服务的风气,不仅要“高精尖”,更要“接地气”,拓展更多基层岗位;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一定要让老百姓更清晰知晓,别让好的政策卡在文件里,人社部门要精准对接企业和群众需求,有条件地试点“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破解人才短缺瓶颈。
在企业集聚的选区,南外滩金融直通车深受白领们的赞誉。市人大代表周杰认真倾听诉求后结合实际作了回应:政府部门目前正调研引入“需求响应式”公交,通过大数据动态调整路线,除此以外,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建,开通APP实时预约,扩大直通车服务范围,共同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区人大代表王艳实地调研了小南门地铁站周边环境,针对共享单车高峰时段淤积顽疾,建议街道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运营企业优化工作方案,各方齐力出招加强动态治理,引导全民参与监督共治,畅通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辖区不少老年居民不约而同提出:“逛菜场是充满人情味并且很治愈的过程,但现在年轻人习惯‘云买菜’,而年纪大的不太会用这类软件,希望菜场、小家电维修等各类便民摊位回归社区,能让退休和双职工家庭享受到近距离的生活服务。”区人大代表赵辰回应:综合型菜场已纳入社区商业规划,居民们可以耐心等待,建议利用社区资源开辟“流动菜车”专用泊位,社区公示“便民服务白名单”,维修工持星级工牌上岗,为更多居民买菜和生活提供便利。
社区居民王先生提到:“社区内老年人比例高,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去三甲医院就诊要来回奔波各科很不方便,特别是康复类病人。”张师傅讲述了自己因感冒未愈,就诊期间更换医院看病,医生却开了一堆重复药品的经历。区人大代表楼小萌、薛坤蓉表示会建议加快“医”“药”分离进度,推动“延伸处方”政策落地;区人大代表周仁忠则提议因地制宜链接更多医疗资源进社区,探索打造社区医养“融合站”,让慢性病患者享受不出小区的药事和康复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不少家庭谈到居家养老的诸多不便,区人大代表王明华建议安装跌倒监测传感器、紧急呼叫按钮等智能设备,开发“老年人专属”应急包APP,由社区组织提供定期培训,加大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升级。区人大代表谷际庆、张永明建议继续探索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拓宽长护险服务内容,降低服务对象门槛。
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成为热议焦点。区人大代表施磊结合居民建议依托社会力量,创新合作模式,提供错峰服务,探索“外卖小哥助老送餐”机制,解决老年用餐“最后一百米”难题。
结合社区居民提出的促进银发经济需求,区人大代表吴泳、吴丽萍、朱红霞建议打造嵌入式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开发老年文娱消费新场景,形成“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银发经济产业孵化,构建15分钟医养康养服务圈。
在77选区和81选区,市人大代表实地察看了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和党建引领社区多元治理的工作开展情况,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人选阮俊,办事处副主任张衡陪同调研。
本次活动既是人大协商的生动实践,也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小东门街道人大工委将落实落细全链条民意反馈机制,以民生“愿景”为引,通过人大代表深入扎根社区,将民意光谱汇入“十五五”规划的叙事脉络,让上海未来的民生蓝图更具温度、更显智慧、更富活力。(街道人大工委、各居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