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庄关通(新泾镇“初心说”讲师团成员)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作为9514.8万党员中的一员,我在键盘上敲击下文字,回顾自己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以自己的经历向党汇报,以期更好地听党话跟党走。
2002年1月,我从江苏吴江的学校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后我与老伴一道来沪照料孙女,尽享天伦之乐。初到上海,我人生地不熟,居住条件变了,周遭环境变了,交往人群变了;而且,随着年岁增添,疾病也来叨扰,两次住院动手术……这个变那个变,然而我的精神面貌、处世原则、性格作风却都没有变。
严格律己,我没变。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些年来我牢记着这些原则:我是党员,要起模范作用;我是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坚持学而不厌、助人不倦。
服从安排,我没变。我户口在吴江,养老金由吴江发,而我的党组织关系转到长宁区新泾镇后,这里党和政府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担任“五老”志愿者;踊跃参加老龄问题理论研讨组,每年撰写论文;加入镇宣讲团,撰写讲稿,给居民区党员上党课;在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室,我总结家教经验,自编专辑,自印自送。
学而不厌,我没变。这些年,每天为家人准备早餐时,我养成了收听收看上海台早新闻的习惯,这使我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城市发展进步动态;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未变,我经常带着问题找书读,坚持记录读书笔记,家里缺的书,我便到上海图书馆看,或到书店购买;杰出的英雄模范事迹我仔细读,身边的先进我也虚心学。
勤奋写作,我没变。来沪廿载,我把所见、所闻、所思、所忆、所疑、所创悉心化作文字,这个习惯未变,但变的是我将执笔写作改为敲动键盘记录,并将过去写下的稿件改为发博文。我先后在光明网、老小孩网、新浪网开了博客,近两年还给家乡的《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发稿。
助人不倦,我没变。几十年的教师工作生涯让我在语文教学、家庭教育、应用类文体写作等方面留下了不少经验。亲朋好友、左邻右里找我帮帮忙做些事,我乐于尽义务从不回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还主动关心过两位独居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
办事顶真,我没变。例如,我批改“70·12悦读班”学生的当场作文,至少读两遍才写评语,进行个性化的纸上谈心,少则写百来字,多则三四百字。再如,我当上“老小孩网”文传委的志愿者后,有网友多次要我当他新作的第一读者,在文字上帮他把把关,我总是挤时间仔细阅读,提出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忽略。
多思创新,我没变。我引导孙女较成功,她不参加校外补课也能成绩优良、全面发展。我在指导青少年暑假读书、征文、演讲方面效果较好。我创办“70·12悦读班”,旨在扭转作文的“抄、套、造”和读文言文的囫囵吞枣,持续10年,很受欢迎。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我实事求是、多思创新:即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反复实践研究,寻求客观规律,摸索有效途径,给自己出新点子,敢为人先。
勤于工作,我没变。有些工作的日程是事先排定的,我只要病得不是躺在床上,就会照常进行。疝气手术前,我曾忍痛走到四楼教室站着辅导农民工子弟。有一回,我得肺病,偏偏那天有两堂党课,我在下午上完课后才到医院去输液。
合力齐家,我没变。我团结家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家风环境:“敬老慈幼,宽和相助,勤奋俭朴,好学求是”。2006年之后,我的家庭被评为“长宁区文明家庭示范户”、“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两次)、“海上最美家庭”、“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今年我已经82岁了,一些老年性疾病时常会来捣乱,精力已不如从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满怀欢喜与自豪写下此文,谨向党作出汇报,表述自己的心愿——我年轻时曾学习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我想,如今年已耄耋的我正在践行“老车巧修照样推”。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听党话跟党走,力争为党的事业继续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