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璐迪、黄琪
近年来,长宁区国动办紧扣“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人防宣教进社区、人防工作数字化转型和人防工程公益化使用等重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摸索人防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归纳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且值得参考借鉴的工作方法,持续增强辖区居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本期《新泾·社区晨报》,让我们一同了解。
微型宣教馆、故事长廊、体验角……
长宁区这样打通社区人防宣教“最后一公里”
一应俱全的各色展品、丰富详实的图文展板、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的纺大居民区内,坐落着一处民防微型宣教馆,虽整体面积有限,但却直观展示了民防工作的点点滴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开放以来,区国动办会同街道用心策划、精心布置、匠心服务,全力打造的这处微型宣教馆,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
除了民防微型宣教馆,在纺大居民区内,随处可见的“民防故事长廊”“民防体验角”“民防活动驿站”“民防展示墙”“民防法制橱窗”等特色区域同样引人注目,让社区在实现民防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普及、实物与音像资料全天候展示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成为了长宁区人防宣教进社区工作一个的“新阵地”。
天山路街道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党建引领社区管理“天山样本”的党建特色品牌,尤其是在践行民众防护建设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街道在长期的社区建设中,形成了以纺大居民区“社情民意气象站”和天山三村“夕阳红读书会”为代表的“一居一特”项目,醇厚底蕴的社区文化为人防宣教进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条件。在走访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长宁区国动办充分结合辖区实际,以天山路街道为阵地,打造人防宣教进社区试点基地,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
一方面,构筑宣教共享平台,建设特色宣教板块。长宁区国动办携手相关部门和各街镇,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宣教活动,提高宣教资源利用率、提升活动集群度。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社区现有资源,打造固定阵地和特色板块,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另一方面,提升人防宣教效果,确保宣教科学规范。各社区物色培养了一批民防志愿者担任社区宣教“小讲师”,区国动办主动跨前,协调对接,邀请市级专业师资力量及区级民防教师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定点开展宣教活动。此外,在“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区国动办还会组织民众开展人员疏散掩(隐)蔽、平战转换等演训活动,让民众进行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的活动体验,在吸引民众积极参与的同时,实现宣教演训有机融合。
长宁区国动办精耕细作、精雕细琢,让人防宣教进社区工作逐渐成为了长宁区人防系统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后,区国动办将继续携手区相关部门及各街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着力突破工作瓶颈、助力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推动人防宣教进社区工作走深走实,将人防宣传教育送进小区,筑牢社区“安全墙”,引导居民进一步认识人防、了解人防、关注人防、支持人防,真正打通人防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从“投石问路”到“渐入佳境”
科技赋能助推长宁区人防工作数字化转型
这天,长宁区民防工程管理所工程管理员小张像往常一样开展日常工作,手机突然接收到了一则某地下公共活动空间的烟感报警信息。小张迅速联系了值班人员进行监控查看,结合报警时间和监控视频最终在物联设备附近找到一名中年男子,该男子也承认了之前的吸烟行为,工作人员随后向该男子宣传了该场所严禁吸烟的相关规定,一场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事故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圆满化解。
在长宁,由于人防工程数量众多且分散,相关工作的安全管控此前一直存在较大压力。随着物联感知设备的推广应用,数字赋能的优势不断显现。据悉,该集烟气、温度、有毒气体、红外闯入监测等功能于一身的物联设备,能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发送至管理员的手机上,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跑腿”,早发现、早预警各类风险隐患,在为长宁区基层人防工程管理减负增能的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人防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长宁区国动办始终致力于解决人防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各类堵点和难点,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在优化程序、提升服务、联动互动、数字赋能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长宁区国动办打造的大屏端智能监管平台、PC端综合管理平台以及移动端政务微信应用平台,为长宁区人防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注入了全新动能。
据介绍,大屏端的建设实现了对人防管理业务的可视化监督管理,让所有内容都能一目了然,围绕统一数据管理、应用场景落地实战内容,最大程度提高线上流程的工作效能;PC端的建设实现了辖区人防信息化系统的多系统融合,夯实人防“数字底座”,实现人防数据的高效处理、交换和共享;而移动端的建设则实现了在线人防设施数据采集和日常监管,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依托长宁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组成的“两张网”建设,三个平台相互协作、各司其职,通过云计算、大数据、A I算法、物联等多项技术的数字化赋能,为人防工程管理提供全面精准的监管服务。
从无到有、从“0”到“1”,再从“投石问路”到“渐入佳境”……长宁区国动办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逐步打造出信息能预警、事件可感知、数据会思考的数字人防信息化平台,成功跑出人防工程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长宁速度”。下一步,长宁人防将继续以数字人防为支撑,科技赋能适应数字化转型,紧密对接辖区运行“两张网”应用场景,进一步深化人防管理领域物联设施的场景应用,助力实现战备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人防工程“活起来,公益化使用“火起来”长宁区地下空间焕发源源不断“生命力”
傍晚,一支老年乐队正在演奏乐器、排练合唱。婉转悠扬、欢快明亮的音符从乐器中缓缓流出,还有爱唱歌的老人一展歌喉,场面欢快热闹。
这一幕发生在仙霞新村街道茅台新苑居民区地下空间“茅庐”里。这个总面积近600平米的公共服务社治空间包含了茅庐议事厅、党员初心驿站、数字阅读室、匠心微家苑、黑胶影音室、综合同心廊等区域,兼顾公共安全科普、居民服务等元素和内容,形成“1+2”格局,即以一厅为核心,辅以一地、一室的设置,以此打造文体艺术活动展厅、公共安全科普地、居民区多功能活动室,是长宁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进的2022年度区政府实事项目“新增公益化使用民防工程点位3处”项目之一。
长宁区地处中心城区,早期老旧人防工程数量较多。自2016年以来,长宁区国动办每年都会按照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对人防工程开展规范化改造,将人防工程“战时防空”和“平时服务”功能有机结合。
部分人防工程经过规范化改造后,与长宁区“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相结合,致力于公益化使用,实行“一洞一方案”。早前,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居民区“闲下来合作社”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长宁区地下空间改造的成功范例,实现“华丽蜕变”的“闲下来合作社”不仅成为社区共享邻里客厅和青年创新的文化阵地,还举办了首届社区熟人节等活动进而成为网红空间。
利用人防工程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据了解,长宁区已累计推出35座人防工程、27000多平方米,投入公益化使用,使用范围包括居民活动室、社区会客厅、社区仓库、非机动车库等公益用途,受到社区广泛欢迎和好评。
【相关信息】
长宁区四大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长宁区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地址:定西路1318号
参观形式:预约制免费参观
◆长宁区中小学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地址:天中路155号
参观形式:基地实行预约参观,开放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同步,每批次30人,全程体验时间约40分钟。
◆新华路街道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地点:法华镇路521号
参观形式:基地实行预约参观,开放时间同法定工作日时间,每天最多接待四批次参观者,每批次不超过30人,全程体验时间约30分钟。
◆新泾镇新泾北苑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地点:仙霞西路888弄16号2楼
参观形式:基地实行预约参观,开放时间与居委会工作时间同步,每天最多接待四批次参观者,每批次不超过30人,全程体验时间约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