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上海中心城区,有一个特殊的角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怀旧情感——周浦撷阳文化休闲长廊。最近,土生土长的新泾艺术家王小龙为长廊创作新雕塑,让“田园牧歌”画面重现新泾大地,向来来往往的市民们讲述着属于新泾的历史和记忆。
周浦撷阳是新泾镇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浮雕墙,宅前屋后还有“卧牛顽童”“掏鸟窝”“九子游戏”等雕塑小品,展现了一幅农耕古里都市村庄的画面。今年,新泾镇启动对这片寄托着人们美好记忆的文化空间的改造,通过更新公共设施,修缮百米长卷,增添景观雕塑,为周浦撷阳注入新的活力。
“金牛”雕塑是新泾镇本地艺术家王小龙的作品,在原有的“卧牛顽童”雕塑基础上,增加两尊牛和吹笛子的牧童。整个雕塑由三尊水牛和两个牧童组成,一头趴在地上的水牛驮着两个孩童,一个吹着笛子,悠扬的音乐在空气中飘荡,另一个则趴在牛背上陶醉地聆听着笛声,脸上洋溢着微笑。旁边一对母子牛都停下来,静静地伫立着望向吹笛子的牧童,好像也在欣赏美妙的笛声。祥和平静的画面令人倍感温馨。
据悉,该雕塑历时半个月制作完工。创作过程中,先搭固定支架,再用混凝土浇筑,最后在牛身上涂抹纸筋石灰粉,通体变成古铜色。在此期间,周边居民也参与进来,给王小龙提意见,比如在牛鼻子上拴一根草绳,挂一张耕地的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农耕的场景。一位老年居民回忆道:“小时候,这里都是一片水田,我每天都能看到水牛耕田,这些雕塑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年轻人也感叹道:“这些雕塑不仅美化了周浦撷阳,也让我们了解到父辈们的辛苦和劳作,提醒我们要保留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泾镇本地人,王小龙深情地讲述起自己小时候看到大人小孩参与田间劳作的场景,那种勤劳、平凡却充满温暖的记忆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乡愁印记雕塑表达对农耕文化的敬意,并唤起周边居民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
王小龙是新泾记忆群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之一,这支队伍多年来一直通过文字、雕塑、摄影、绘画等方式记述新泾历史人文,先后出版了《新泾镇史长卷》《画说新泾》《新泾镇志》《吾心归处》等一系列作品。他们还积极参与社区微更新,新泾阅空间、新泾镇民间文化展示馆等的建设都有他们的付出。随着周浦撷阳文化休闲长廊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新泾记忆群团队的作品如“金牛”雕塑、百米长卷、二十四节气步道都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