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拉手”传递社区亮色

文 周颂鲁

2022-2023年度,淞二居民区“手拉手”志愿者团队被评为新泾镇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多年来,这群可爱的老年人传递正能量,践行真善美,用点点星光汇聚起了人间的大爱。“晚晴工坊”老当益壮

说起传递社区亮色,首先要点赞“晚晴工坊”。“晚晴工坊”是“手拉手”的微团队。由任海彪、徐玉林、潘文瑞、高大留、王志勇、周国平、张兴庭、许忠平等八名老同志组成,领头的是任海彪和徐玉林。任海彪时任党总支委员,徐玉林是实干型的党员志愿者,其他几位个个都是党总支的精兵强将。这些老同志不寻常啊,他们把自己的志愿者平台称之为“晚晴工坊”,点出了“晴空万里夕阳红”的境界和追求。这些年,从垃圾分类、居委会装修设计到修剪妨碍小区交通的大树,他们任务一个接一个。在巡访中,“晚晴工坊”还发现了活动室的板凳坏了,绿地周边的不少座椅也缺胳膊少腿,工作量很大,不仅有碍观瞻,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大家不等不靠,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它们全部修好。人称“小区工匠”的徐玉林担任了项目负责人。在党总支和物业的支持下,大家锯的锯,刨的刨,全力以赴,总计修复板凳22个,公共座椅18条,并全部油漆一新。

近两年,前往淞二常馨生境花园参观游览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养护忙不过来。2022年9月,居民区党总支新书记钟爱锋到任。经他协调,“晚晴工坊”的八名志愿者,还有俞肇敏、陈伟廉、乐林华等多名老同志前往增援。为了美化环境,徐玉林还把自己一米高的假山石和一点二米的金鱼缸搬进了生境花园。十四名志愿者每天两人一组轮流值班。这里的值班不是守电话,而是浇水、拔草、施肥等农耕劳动。夏季,浇一遍水需要两三个小时。太阳晒、蚊虫叮,两只手和上半身都是蚊子咬的块。要问为什么乐于吃苦?有的说,“活出我的青春来”;也有的回答,“现在还做得动,可以为大家多做点事。”手握宝贵的晚晴年华,编织美丽的七彩晚霞,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老年志愿者。生境花园的好管家

这里,还得夸夸周其云。他是淞二“手拉手”志愿者团队的名人,参与了常馨生境花园的设计和施工后,又接手管理和养护,是生境花园最早的志愿者。周其云很忙,他自己也没想到,项目落成后又兼了“三大员”。第一是宣传员。一些居民不理解,总以为生境花园是为老百姓建的,可以不受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就打乱了昆虫、鸟儿和小动物的作息时间,让这些小东西无所适从。生境花园其实是“生境”和“花园”的融合。既要让居民休憩观赏,也要让“小客人”愿意来这里居住游玩,做到人与生物互不干扰。一直到现在,周其云还在苦口婆心地宣传这些道理。第二是接待员。生境花园虽小,光顾的人还真不少,经常有专家和领导来检查或指导工作。许多交流是专业性的,周其云需要准备,更需要时间。第三是辅导员。生境花园是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课堂”,学校和居民区经常组织青少年来这里上课,开展观鸟、认识植物、堆积绿肥等各种活动。不少家庭也带着子女来学生态、学农耕、参加劳动。对于每个学生和家庭的来访,周其云俨然像一个老师,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回答问题。科学普及已经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然,周其云再忙也不会忘记保护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他遵循专家的嘱咐,丰富植物群落,杜绝外来生物的入侵,为野生小动物提供水、食物和庇护所。生境花园的河道边有一些杏、枣、柿之类的野生果树。周其云不仅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必要的管护,还要想尽办法让其保持野生的状态。现在,来觅食的蝴蝶和鸟类越来越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专家们目睹盎然的“野趣”,给了很多点赞。淞二居民区的老年志愿者无愧于生境花园的好管家,他们传递社区亮色,用大视野、大担当尽情地抒发着建设美好家园的大情怀。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