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外来妹的华丽转身

文 朱扬清

年轻貌美、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袁亚芳,在上世纪70年代,与十多位小姐妹结伴,从江苏省启东县来到崇明岛上的上海长征织针厂打工,成为该厂的第一批农民合同工。后来,这位外来妹华丽转身,脱颖而出,成为沪上首位获得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外省籍农民合同工。

长征织针厂是制造羊毛衫编织横机针的专业工厂。制成一枚小小的横机针,需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挽头是最后一道工序,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又苦又累,一般人不愿意当挽头工。袁亚芳却迎难而上,朴实地说:“我在农村再苦再累的农活都做过,我吃得起苦,我愿意当挽头工!”车间主任十分赞赏这个小姑娘:“亚芳,你行,我看好你!”

袁亚芳拜一位满头银发、技术一流的师傅为师。在拜师会上,师傅语重心长地说:“亚芳,我们做的横机针卖得出去卖不出去,全靠产品质量取胜,我们要做卖得出去的横机针,否则工厂就没有前途!”袁亚芳看着师傅,频频点头,坚定地说:“师傅,我会铭记您的话,一定要做卖得出去的横机针!”“一定要做卖得出去的横机针!”成了她的座右铭,也是她作出的庄严承诺。

袁亚芳每月的产量指标为四万枚横机针,质量指标为横机针弯头部位的误差不得超过三丝,也就是一张道林纸厚度的三分之一。刚上岗挡车时,袁亚芳身处这“万”与“丝”的巨大落差间,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还要出次品,真不是滋味!但农村姑娘自有一种倔强好胜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服输,不肯输,而是振作精神,虚心求教,开动脑筋,反复琢磨,不断实践,终于寻找到了人、机、针的最佳配置关系,寻找到了装针、冲压、取针到测量时最佳配合的操作动作,创造了“人不离机、尺不离身、眼不离计”的“三不离”操作法。她一丝不苟,精心打磨每一根横机针,生产优质产品,成为全厂名列前茅的质量标兵,连续八年获得“质量信得过操作工”和“产品终身免检”的桂冠,创造了连续生产2500万枚模机针无一枚报废的新纪录。

袁亚芳爱岗敬业,自我加压,一人挡五台车,比别人多挡一台车。她一走进车间,就像钟表上紧了发条,在五台挽头机之间来回穿梭,一个班头做下来,要行走十多公里路。她弯着腰双眼紧盯着从挽头机里“吐”出的横机针,不时掏出口袋里装的千分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长期猫着腰操作,她的背有点驼了。见此,有的小姐妹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亚芳,你这样弄得驼背了,可真的要找不到婆家啊!”袁亚芳却笑笑说:“不弯着腰,怎么能看得清楚,出了质量事故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婆家不要我,娘家还是要我的嘛!”说得小姐妹连连称赞。除了多挡一台车,袁亚芳还经常加班加点干活,日日、月月、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七年干了十三年的活,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袁亚芳说:“即使我一人浑身是铁,还不如人人是钉。”她说得有哲理,做得更出色。她二十岁一满师就带教徒弟,先后带教了十八名徒弟,全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她把做人的道理、“三不离”工作法、操作手势和挽头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亚芳,你要留一手,当心将来徒弟超过你,抛开你!”有的好心人劝她说,袁亚芳听了淡淡一笑说,徒弟超过我,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好事,我开心还来不及呢。

袁亚芳带教徒弟,勉励她们:“学会技术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爱岗敬业、技术过硬、争创一流、产品优质的人!”在她的身传言教下,徒弟们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会了像她那样做人,大家称赞她的徒弟为“小袁亚芳。”后来,这十八名徒弟事业有成,有的成长为厂部的科室干部,有的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操作能手、质量标兵,有的当了师傅又收了徒弟,传承她的劳模精神和超一流的技术。这真是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