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解析“站室点”联动构建长宁区特色“生境+”体系

市区政协联合协商助推“美丽上海”建设

日前,围绕“优化生境花园运营管理,以推进‘美丽上海’建设,助力长宁构建特色‘生境+’体系”主题,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和长宁区政协联合举办协商活动,实地考察新泾镇乐颐生境花园、生境博物馆,深入了解探索和实践举措。活动由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工作室、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新泾镇政协委员工作站联动,组织市区政协委员、三级站室点、各界别群众等,开展联合座谈协商。市政协副主席虞丽娟、人资环建委主任马静,区政协主席洪流、副主席池捷参加。

生境花园,即“具有生境功能的花园”。它既有普通花园的观赏、休闲功能,又要求具有丰富的本地植物群落,并能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自2019年起,长宁区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着力打造城市生境花园,至今已建成24座社区生境花园。

在座谈中,虞丽娟表示,通过打造生境花园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符合“美丽中国、美丽上海”建设的战略需求,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一种探索。她说,“民生无小事”,要切实围绕民生福祉履职尽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利用好“站室点”平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背景下作出新的贡献。积极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将民生所需作为切口,做到共同发力,务实有效,资源共享。

打造“生境花园”,目的是在城市社区实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使人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生、互相顺应。对此,上海市民准备好了吗?新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蒋丽萍对此体会颇深。生境花园建设之初,大多社区居民难以接受高生态价值,带有野趣的设计理念,“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形式上”。她认为,在建设之前充分征询,获得居民共鸣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充分耐心,“这也是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的契机”。

新泾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召集人、党委副书记范朱凤介绍,新泾镇始终坚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邀请社区居民从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花园建设过程中,听取收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居民的意见建议,让社区居民参与并了解了生境花园建设理念,并对花园建设提出建议和想法,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征询居民意见,组织亲子参访,实地科普并对社区亲子家庭居民意见调研。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