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红色记忆永恒

文 杨松涛

七月,镇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誓担复兴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启动。作为关工“五老”志愿者,跟着同学们的读书步伐,我也再次阅读了《上海近郊地下斗争纪实》一书,其中“以一个民校为据点 开创一个区的局面”,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新泾区地下党,领导新泾人民斗争的红色记忆,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1946年7月,地下党新泾区分委俞树芳,受命通过老同学金关兴关系,借用新泾大金更村私立小学筹建起了卅七民校。地下党领导的卅七民校组织附近青年工人、农民和失学青年五十多人,开始以歌咏、识字、故事会、时事报告、活报剧等多种形式,在课堂通俗易懂地与学员谈家常讲命运;走进学员家里面对面讲工人在工厂饱受“拿摩温”、工头、资本家的欺压苦难;讲农民起早摸黑劳作难以维持生计的辛酸;讲蒋家王朝统治下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黑暗,启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阶级觉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反动派作斗争。地下党员(离休干部)范欣老师说:当时卅七民校没有活动经费,全凭民校老师从自家的生活费里抠点出来、有的拿点祖产出来变卖充当活动费用、又或者几人凑起来合力筹办一个项目,新泾区分委依靠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共同努力,艰难困苦中维持了卅七民校的日常运转,在大金更、北龚家宅、刘家宅、薛家厍、肖王庙、石皮弄、朱家泾等村庄,开办卅七民校多个班级,广泛培养地区斗争的积极分子,同时在培养中发展了一批教师、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开创了以卅七民校为主阵地、从学校到社会、从农村到工厂开展地下斗争的大好局面。1948年上半年,建立新泾地区第一个新丰第一织布厂党支部;第一个地区大金更村党小组,进一步拓展了新泾地区开展的“划界”“反三征”斗争。

1948年下半年,随着地下党工作重点转为迎接上海解放的准备阶段,卅七民校按照新泾区分委的指示,由勤光小学、周桥小学、华漕、诸翟、大金更等民校党小组,组织全体党员和地区积极分子,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分别侦察各个片块内驻军人数、番号、武器配备、附近河道桥梁道路的实际情况;大金更村党小组负责区分委与华漕、诸翟的交通联络,他们在市郊敌人封锁区来回穿插时,摸清敌军布防和地雷埋设方位,绘制成地图为西线攻城部队解放上海提供精准作战情报;学校老师通过参加查户口活动,了解掌握敌对分子的思想动态、家庭人员状况、社会关系等具体信息,向区内保长、义务警察分队长以上人员投寄劝告、警告信,广泛开展策反工作;在农村组织建立“上海市郊区人民保卫地方协会”;在工厂发动工人群众成立人民保安队、护厂纠察队,日夜巡逻在交通道口、工厂学校、村居民舍,防止反动分子的破坏、骚乱……

1949年5月中旬,解放上海外围战打响,区分委领导卅七民校党员和地区积极分子,排除一切危险、阻碍与三野廿七军取得联系,配合西线先头部队侦察、监视敌军动向,捕获俘虏、缴获情报和武器弹药;5月25日,随着苏州河南岸地区解放,一股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青年军,盘踞在周家桥申新一厂和八厂内负隅顽抗,勤光小学党员教师金关兴和地区积极分子顾家宗冒着枪林弹雨,依托熟悉的地理环境,带领攻城部队迂回至敌军侧面,向国民党青年军发起猛烈攻势,迫使敌军向苏州河北岸仓皇逃窜。

3年,短暂的三年,卅七民校共开办了近百个班级,影响力渗透附近三四百个村庄、19个工厂,吸收了两千多青壮年工人农民学生,从中培养和发展了45名党员、建立了1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成为党领导新泾地区人民开展地下斗争、迎接上海解放的核心堡垒。

新泾区第一任区长范仲奕回忆说:“卅七民校是上海地下党解放前夕,组织发动西郊人民与敌斗争的一段历史,虽然她没有留下宝贵的遗迹旧址,却成了一段永恒的红色记忆,值得我们去缅怀、珍视!”珍视这段红色记忆,卅七民校的学员上海解放后,回归到各个领域和人民群众一起,夜以继日地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潮,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珍视这段红色记忆,一代又一代的新泾人,在解决上海人民的菜篮子工程中,成为西郊蔬菜供应的一颗璀璨明珠;改革开放浪潮中勇立潮头,迎来了绿色新泾、安居乐活的盛世美景。 珍视这段红色记忆,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 誓担复兴使命”主题教育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实际行动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闪闪发光。

红色记忆永恒!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