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扬清
晚秋的一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我信步走到景观河道周家浜河畔健身步道上散步,看到岸边很多质朴无华的芦苇,已绽放出成群结队的芦花。洁白的、轻盈的、柔美的芦花迎风摇曳,野趣浓郁,似乎在向我招手致意。此情此景引发我一下子想起儿时扎芦花扫帚的往事,心头为之振奋,老夫聊发少年狂,隔了七十多年重温这门传统手艺,动手再扎芦花扫帚。
我的老家在浦东川沙农村,那里河浜纵横、沟渠密布,到处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扎芦花扫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芦花质地柔软细腻,比芦粟籽、高粱籽扫帚清洁力更强、更耐用,因此,乡亲们都乐此不疲地用芦花扎成扫帚,这已成为一门传统的手艺。
我扎芦花扫帚的手艺是外公传授的。外公是一个家族的族长,乡亲们都尊称他为“老长辈”。外公古道热肠,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乡贤达人。每年到了九十月份,外公外婆总会忙里偷闲地去釆摘好多芦花,晒干后扎上十多把芦花扫帚,留几把自家使用,其余的送给需要的乡亲们。有的乡亲拿着芦花“来料加工”,外公都是来者不拒,十分乐意地为他们忙碌,趁机与他们聊聊家常,热络一番,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我十岁时就开始当外公的助手,与外公一起扎芦花扫帚。外公看我饶有兴趣,就教会了我扎芦花扫帚的传统手艺。以后,我传承外公的好家风,年年扎些芦花扫帚,拿出一部分送给亲眷和邻居使用。我还在学校里教会几个同学扎芦花扫帚,一起为学校效力,使学校再也不用花钱去买芦花扫帚,节省了开支,为此得到了学校的嘉奖。扎芦花扫帚,给我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和乡愁。
已是下午三时光景,我来到芦苇丛中釆摘芦花。野外满眼绿色,凉风送爽,使我心旷神怡。二十多年前,我从崇明农场来到市区入住新泾地区,与周家浜为邻。那时,周家浜还是一条臭水浜,后来经过综合治理,臭水浜变为清水河。这其中的植物治污功不可没,用河泥在岸边堆积成一个个滩涂,种植芦苇、江芦、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来治污,生态大为改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芦苇青青、水草浮动、清水涟涟、鱼儿游弋的美景。显然,芦苇在净化污水中功不可没。于是,我对芦苇又萌生了一份敬意,情不自禁地为芦苇点赞。
芦花开花有的早有的晚,釆摘芦花时也有讲究,采老的芦花容易脱落,采早的不耐用。所以,我尽可能釆摘适合中用的芦花。忙碌了两个多小时,我釆摘到满满的一大袋芦花,满心喜悦,兴高采烈,身披绚丽多釆的晚霞,哼唱着沪剧紫竹调,走在回家的路上。
芦花经过四五天晒干,我就动手扎芦花扫帚,先用小竹竿制作成六十厘米左右长的扫帚柄,在柄的小头锯开一个口子,放进一块十余厘米长的竹片,用钉子固定在柄上,使之成为一个十字架。再把芦花扎成一个个小把,扎在竹片上,左右各扎三小把,然后把芦花秆均匀地包裹在竹柄上,从下而上捆扎三道细铁丝,再适当修剪齐整芦花和芦花秆,一把芦花扫帚就这样大功告成了。这次,我扎的是“加强型”的芦花扫帚,又大又重,结实牢靠,实惠耐用,估计可以用好多年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绿色环保的芦花扫帚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扎扫帚的传统手艺也后继乏人。我这次扎芦花扫帚,既是践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环保理念,又传承承载着人们美好记忆的传统手艺,意义不一般,在自我陶醉分享快乐的同时,一种思念家乡、眷恋芦花的乡愁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