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多年如一日,用一支画笔,描绘身边的美好,诠释着“奉献”与“责任”,传递着社区正能量。12月5日,“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长宁直播访谈,邀请优秀志愿者李荣光做客“愚园路电台”,与大家畅聊他用画笔“传递薪火”的故事。“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直播中,李荣光围绕“无私奉献,薪火传递”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将他的绘画故事与生活感悟娓娓道来……他是爱画画的“阿光爷爷”
李荣光今年77岁,大家都爱叫他“阿光爷爷”。他还有一个称呼——“神笔爷叔”。
李荣光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学的时候,他经常被老师叫去画宣传画。家人也非常支持他,并给他在市、区少年宫报了绘画兴趣班。1966年,李荣光高中毕业后,来到江西钢厂支援,才暂时与绘画“分别”,1997年,他提前退休回到上海。
然而,李荣光始终没有放弃绘画这个爱好。“我这么多画,其实有很多和身边的普通人有关,也和我回沪后的经历有关。”原来,李荣光来到新泾镇后,安排去居委会工作,一干就是11年,先后担任过福泉居民区和定威居民区书记。那段时间里,他和居民群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熟络了社区邻里关系、看社区日新月异发展……这些都被他记在了心里。于是,他想,“不如用自己的爱好,把身边的这些人和事都画出来。”
李荣光退休后再次开始绘画,此时,他有了完整的时间可以创作。这份对绘画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成为他持续不断创新创作的动力。
2002年底,李荣光加入了区市民文明巡访团,成为长宁区第一批巡访团成员、新泾镇市民巡访团第一任团长,之后更是参与市民巡访工作15年。他看到了很多志愿者服务他人、热衷社会建设的点点滴滴后,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更应有一份义务和责任。于是,他用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宣传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垃圾分类新时尚等,传递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文明的倡导。那时起,李荣光更坚定了目标,要聚焦传统文化、红色故事、文明风尚进行绘画。时至今日,李荣光已经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连环画作,有根据《民法典》颁布一周年的连环画,有讲述红色故事的“半条被子”,还有关于“新时代关爱父母手册”、二十四孝人物画、垃圾分类等多个系列宣传画。其中,“半条被子”故事的15幅连环画,还成为了新泾镇“四史”学习教育的教材。
他用绘画唤醒时代记忆
这些年来,李荣光办过两次个人主题手绘作品画展。2018年4月,为纪念愚园路辟通100周年,李荣光用了一年时间创作,并在现场展出了31幅画作。“我小时候住在江苏路街道,上海里弄是我童年记忆特别重要的部分,那时候我们男孩子打弹子、滚铁环,女孩子喜欢跳橡皮筋、踢毽子,谁家烧个菜,几乎这条弄堂的人家都知道……”回忆过去,感慨时代变迁,李荣光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里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期望也提高了,但弄堂的旧时光是老上海人心底里一份难以抹去的情怀,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海派记忆。”于是,李荣光希望通过现实的街区风貌和画作进行对比,让更多年轻人,进一步关注和了解老上海的生活场景,继续传承和发扬社区的海派文化。
而他的第二次个人画展是在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泾镇为他举办了“忆起走过的日子”白描画作品展,那次展览展出了50幅作品,除了记录老上海的弄堂生活外,李荣光还把以前新泾镇的修棕绷、弹棉花、纳鞋底、祭灶神、腊月腌咸货、农村办酒席等现在已不多见的乡村生活场景描绘了出来,唤起了许多本地居民的美好回忆。
用画笔传递真善美
李荣光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长宁区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说到个人荣誉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李荣光表示,“帮助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感。”他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自己绘画和参与志愿服务期间,他认识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撕纸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新泾本土文化志愿团队“新泾记忆群”、生境联盟里面的社区F4、周其云、苏河小泾泠等一批新泾镇志愿者。“看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说明我们的文明程度也在日益提高,我也期待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的队伍。”李荣光说。
李荣光曾跟人“打趣”道,退休之后,深入基层走走看看让他的体力得到了锻炼,而创作连环画则让他的脑力得到了锻炼。“画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画笔来传递真善美,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李荣光还希望,他画的一些老上海的生活场景等,能够让年轻的一代了解和传承下去。“通过我的点滴记录,展现出的邻里之间的互助与温暖,能够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凝聚,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社区治理,参与到各类公益活动中。”
“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他人,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李荣光希望年轻人,“能成为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起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坚持学习,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用自身的微光去影响和照亮他人,将爱心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