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春风雨兼程只为送病人

文 朱扬清

那是1964年的春节,我没有回家过年,留守在崇明农场的一个农业大队值班。年初三上午十时许,养猪场饲养员小孙突发急病,痛得在床上打滚,需要马上送场部卫生所就医。因养猪场人手不够,我便自告奋勇去帮忙抬担架送病人。

外面西北风在瑟瑟地吹着,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迅速穿上塑料雨衣和齐膝的高帮雨鞋,与养猪场小杨、小张、小李等三人,七手八脚地把小孙用一条棉被包裹起来,放到一个用芦苇篱笆和两根竹竿扎成的“土担架”上,让他侧身呈虾形躺好,再盖上三件塑料雨衣。随后,我们四人用肩膀扛着“土担架”,顶风冒雨,脚踏烂泥,朝五里路外的场部卫生所赶去。

农场的道路全是泥路,养猪场通往场部卫生所的是一条坑坑洼洼、坎坷不平的泥路。连日阴雨,路上已积满了黄色的泥浆水,把路面浸泡得十分酥软,再加上人来车往反复踩踏、碾压,变成了湿漉漉、黏糊糊的烂泥路,湿滑泥泞举步维艰。我们一心想着尽快把小孙送到医院,扛着“土担架”,加快脚步,在烂泥路上一步一滑地前行。

好不容易赶到了场部卫生所,值班的陈医生立马接诊,初步诊断小孙患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抢送到40里路外的崇明县中心医院动手术。陈医生打电话与县中心医院外科朱医生联系,请求派救护车来场接病人。朱医生说:“农场的泥路,晴天救护车还能开过去,但现在雨天烂泥路,为了安全起见,救护车不能开过去,请你们把病人送到三沙洪汽车站,我们的救护车只能在那里等候病人。我们先做好治疗准备,你们快把病人送出来!”

于是,陈医生拿来一副正规的担架,让小孙躺上去。正规担架比“土担架”好多了,小孙躺在上面舒服,我们抬起来也轻松。我们抬着小孙向三沙洪汽车站而去。三沙洪汽车站是崇明县一条公交线的终点站,距离场部卫生所少说也有15里路。这时,风雨越来越大,雨点打在塑料雨衣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风吹在脸上冷飕飕的,泥路上积起了更多的水,变得更加泥泞湿滑,连徒手走路也是一步三摇,抬病人走路更是吃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一不小心还会滑倒跌跤。但我们想到抢送病人最要紧,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便相互鼓劲,一步一滑地继续向前迈进。

俗话说:长路无轻担,我们抬着担架,开始不感到怎么吃力,但随着路越走越长,再加上塑料雨衣紧紧地包裹着身体,脚上又穿着笨重的高帮雨鞋,增加了行走的难度,使我们越走越吃力,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口渴舌燥,嗓子像冒烟似的。我们连中饭也顾不上吃,这时肚子又唱起了“空城计”,两只脚也不听使唤了,只得放慢了前进的脚步。

这时,小孙“喔唷!喔唷!”的呻吟声叫得越来越响,显得越来越痛苦。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顿时浑身增添了力量,鼓起劲头向前走。过了一歇,雨停了,我们干脆脱下了雨衣,解开了扣子,让冷风吹着,不由自主地打了一阵寒颤,不停地瑟瑟发抖,但人却清醒精神起来,又有了力气,齐声喊着“加油!加油!”加快脚步,继续前进。

就这样,我们奋战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小孙送到了已等候在那里的救护车里。小杨、小张随车陪送小孙去医院,我和小李两人原路返回,小李风趣地说:“想不到我们也走了一段‘长征路’!”小孙到医院及时动了手术,转危为安,主刀医生说:“亏得你们送得及时,再晚送一个小时,病人就会阑尾穿孔,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风雨兼程送病人,付出的辛劳有了回报,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春节过得也格外有意义!至今,提及往事,小孙总是感激、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