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韵·新泾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新泾镇江南丝竹点亮非遗盛宴

每年的6月14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当天,来自新泾国乐社的艺术家们,以一场震撼人心的非遗快闪,在丝竹戏韵·畅游愚园——2025年长宁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在区少年宫及愚园路上,老青少三代江南丝竹乐团联袂演出,展现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由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和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联合招募的“非·长”江南丝竹青年国乐社部分队员首次登台,与上海音乐学院昕悦组合联合表演的《行街四合》《鹧鸪飞》江南丝竹经典曲目,优美典雅,悠扬抒情,快板流畅活跃,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新泾镇老年国乐社的艺术家们,以一场震撼人心的非遗快闪,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邂逅之旅。

这支被誉为“江南丝竹活化石”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75岁,总年龄超千岁,最年长者达93岁。活动当天,他们身着传统盛装,怀抱彩头装饰的二胡、琵琶、笙等乐器,用原汁原味的行街表演,让新泾镇江南丝竹的悠扬旋律在充满海派气息的愚园路街头流淌,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聆听。作为江南水乡的百年音韵,江南丝竹镌刻着吴侬软语的文化基因。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一珍贵的江南丝竹行街表演艺术形式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正濒临失传。正是这样一群怀揣热爱与坚持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守护着丝竹余韵,最终将长宁江南丝竹成功载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乐社负责人、今年75岁的王鹤鸣介绍,国乐社在社团标识、彩头展示、演出服饰等方面,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上海地区江南丝竹的传统风貌,新泾老年国乐社今天展示的彩头、服饰和队旗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行街表演的曲目融合新泾地区江南丝竹特有的加花叠音等技法,让新泾江南丝竹清新优雅、细腻活泼的音乐风格别具一格。

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一场主题为“上海江南丝竹与新泾江南丝竹的发展”线上访谈同步推出,应邀参与的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成海华、上海市音乐家协会管弦乐专委会副主任蒋薇、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主任高峰从各自领域江南丝竹发展历史和现状做了交流,成海华教授积极评价新泾镇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取得的成绩,对新泾镇后续开展地区江南丝竹历史文献和曲目的挖掘整理,出版《新泾江南丝竹》文献绘本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此次活动由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教育局、新泾镇党委、政府、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上午九点半,初夏的阳光为愚园路洒下蓬勃朝气,主会场长宁区少年宫的大草坪上响起悠扬的戏曲声,活动在京剧、昆曲、越剧、沪剧、评弹“五朵金花”的演出中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长宁中心正式揭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共同签署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艺术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并为老青少三代团队导师颁发聘书。未来,三方将不断丰富江南丝竹的学术内涵和技艺展现,特别是在打造“非·长”江南丝竹青年国乐社中持续发力,为江南丝竹团队建设注入活力。这一“高校赋能+社区反哺”的双向发展模式,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

除了精彩的演出,区少年宫与创邑SPACE还变身热闹非凡的非遗市集。蛋雕、叶雕、百衲布艺、文人香道、插花茶艺、广陵派古琴、非遗针灸、新国潮服饰、博物馆文创等摊位前人头攒动,市民游客在欣赏、体验中,感受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