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我们的力量之源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社区治理路上的“永恒回响”

文 顾颖婧(虹桥人才公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

“三、二、一,开球!”随着一声哨响,九支队伍在虹桥体育公园的羽毛球场上展开15分钟快节奏对战。没有专业裁判,群友小张充当记分员,举着自制的“表情包积分牌”满场跑;奖品是群友众筹的护膝、水杯和定制钥匙扣;甚至连比赛规则都是大家根据报名选手们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议后,用手机备忘录一条条敲定的。这场看似“野生”的社区赛,却让我真切触摸到了“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的脉搏。

故事要倒退回一年前说起。去年5月,全市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虹桥人才公寓正式上线。虹桥人才公寓专职党群工作者成为了我的新身份、新标签。作为一个刚开放的全新小区,虹桥人才公寓和传统社区有着很多不同点,要构建起与新型居住社区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治理模式,是最大的考验。为了在初期阶段做到底数清、情况清、需求清,一开始,我和团队成员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儿就是走访住户,精确掌握信息、精准匹配需求、精细开展服务。我发现,这里的住户80%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在职人员,究竟做些什么才能尽快吸引他们、凝聚他们呢?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共创区里有一面心愿墙,收集着不同人群居住在社区里的各种需求和意见,也成为了我每天上班的必打卡点之一。去年7月,当我第一次在心愿墙上面看到“羽毛球”三个字高频出现时,心中充满了惊喜——这座开放配租仅两个月的人才公寓,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凝聚人心的支点。然而,随着走访的深入,“公寓内还未匹配相应的运动场地”、“商业场馆价格较高”等实际困扰一度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愿景”变为“实景”的路上停驻不前。在一次由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牵头的工作例会上,这项共性需求得到组织力挺,经过资源赋能,为公寓争取到了步行5分钟可达的虹桥体育公园专业场地。趁热打铁,我和团队小伙伴们马不停蹄根据需求问卷、兴趣标签等匹配方式,筛选出首批30余名羽毛球爱好者,并牵线组建社群,发布首次线下活动招募令。就这样,第一场虹桥人才公寓羽毛球活动在虹桥体育公园篮羽馆丝滑落地。

随着羽毛球社群活动的有序推进,大家打球的热情愈发高涨,原本每两周免费开放一片球场的“底线保障”,却成为限制大家尽情享受羽毛球运动的瓶颈,传统工作中的“包办”弊端逐渐显现。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我和团队小伙伴们感受到“转型”的迫切。

很快,在社群成员中,一位被大家称作“V姐”的女士,进入了我的视野。以往每次活动后,我们都会及时分享诸如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的心得与意见。说起当前困局,V姐主动表示“这个羽毛球社群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且优质的平台,现在不仅有了专业的场地,还能随时约上志同道合的球友,尽情享受挥拍的畅快。在这里,打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大家结交朋友、增进感情的方式。参与活动时,我感受到大家的热情与友好,社群带给我的归属感,让我愿意‘为爱发电’。”一拍即合下,社区治理的图景开始“破圈生长”。初期阶段,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协助V姐召集成员,提供相关保障;后期,则进一步推进社群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转体制,推动相关活动平稳开展,并对接相关单位。在此过程中,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始终只在背后默默提供支持,做“隐形助攻”,做好“后勤保障”。慢慢地,我们携手见证着社群成员从30人向200人的突破,也见证着每场活动从“寥寥无几”到“一席难求”的转变。

今年2月,已经是社群“灵魂人物”的V姐计划着办一场球赛。赛事筹备阶段,我主动申请当“观察员”。有人提出办单打排名赛,有人提议拍赛事vlog,有人主动担任赛事摄影师,还有人自愿提供奖品赞助……看着群里大多数人都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支持着活动的开展,让我更加坚定:当年轻人把兴趣转化为责任感,临时社群便有了生长为治理共同体的可能。党组织的引领不是钢筋水泥的框架,而是滋养万物生长的阳光雨露。还记得比赛最后,当冠军组合接过奖品——电动牙刷、护膝和党群服务中心定制抱枕时,全场爆发出的欢笑和掌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的力量之源正是基于自治基因的一次次“裂变效应”。

如今,以羽毛球社群为样板,我们正计划在日后将这种社群自治孵化的模式推广至骑行社、宠物群等12个虹桥人才公寓兴趣社群,让青年社区成为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的舞台。正如V姐在赛后所说“在这里,打球不只是运动,更是找到一群可以互相‘接球’的人。”作为党群工作者,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角色不是“控球手”,而是“发球人”——把资源、信任和机会精准地发到居民手中,然后退到场外,看着他们用热爱和智慧把球接稳、打远。从30人到200人,从一块场地到整个社区生态,这场“接球游戏”才刚刚开始。

窗外,春日的晚风送来羽毛球划过空气的清脆声响。我知道,明天的群里又会出现新的消息:“@所有人 今晚七点,老地方见!”而我,已经准备好继续当那个永远在场的“发球人”。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