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我们的力量之源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新泾,我“粉”上了街区党支部

文 尹祥荣(新泾镇第三综合网格第四街区党支部入党申请人)

作为一名在蕉内(上海荟聚店)工作的“新上海人”,同时也是新泾镇第四街区党支部的入党申请人,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心里满是喜悦与感动。初来乍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商圈,却像温暖的磁石,不仅让我找到了归属感,更让我的精神信仰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关怀与实践中茁壮成长。

入职蕉内时,“党支部”对我而言,不过是书本里模糊的概念。直到2024年那个寒风裹挟着暴雨的冬日,我才真正触摸到党建引领的温度。街道上空无一人,店铺生意冷清,正当我们焦虑时,第四街区党支部书记和党群工作者顶着风雨匆匆赶来。他们递来保暖手套、暖宝宝,还有冒着热气的奶茶。朱书记一边分发物资,一边仔细询问经营难处,反复叮嘱安全事项。那一刻,冰冷的雨水仿佛都被暖意驱散,“党支部”不再是抽象名词,而是实实在在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坚实依靠。

在这片街区,温暖从不缺席。每逢传统佳节,党支部就化身“暖心策划师”:志愿者阿姨手把手教我们做传统糕点,尽管面粉沾得满脸满手,出炉的点心却甜进了心窝;写春联活动中,哪怕字迹歪歪扭扭,大家对新年的期盼都化作笔墨流淌在红纸上。炎炎夏日,新泾之光党群服务站变身“清凉驿站”,饮用水、龙虎清凉油等防暑物资随时供应。每月的协商议事会更是商户的“解忧杂货铺”,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现场答疑,为经营难题精准把脉。

去年10月,两场超强台风突袭,街区商铺遭遇积水倒灌、店招破损。街区党支部中的综合行政执法队迅速行动,逐户排查隐患。朱万春书记刚结束夜班,顾不上休息就投身救援。那几日,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认真记录问题的模样,让我深刻体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责任的生动实践。

今年4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加区社工部举办的21天阅读挑战赛活动,让我收获意外惊喜。从最初的坚持不易,到后来沉浸其中,不仅充实了精神世界,更让街区弥漫着书香气息。在商业发展上,党支部同样妙招频出:通过文体活动打破商户壁垒,大家在合作中增进情谊,街区人气与活力节节攀升。

在这里,我见证了太多温暖瞬间: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时,老人们眼角的笑意;恶劣天气里,党支部及时的安全提醒和暖心承诺。这些点滴小事,悄然在我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也让我渴望成为温暖他人的力量。

受这份精神感召,我开始用行动传递善意:下班路上扶起被风吹倒的垃圾桶,洗净闲置衣物投进捐赠箱,在公共场所主动帮助老人操作手机。这些微小举动,成了我表达心意的方式。当党支部发起“一起寻‘味’中国年”微视频拍摄、“青年风尚节Plogg ing”公益捡跑等活动时,我总是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在奉献中,我真切体会到给予远比索取更令人满足。

2023年12月9日,站在新泾之光党群服务站的党旗下,我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过往与党员们并肩奋斗的画面如电影般闪现:为街区改造出谋划策,筹备公益市集,化解商户矛盾……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从何而来——正是无数党员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才让信仰的火炬在基层生生不息。

如今,我依然在蕉内的货架间忙碌,但内心多了一份笃定。从普通员工到入党申请人,这段成长历程让我深深明白:信仰的力量不仅在于被温暖,更在于成为温暖他人的光。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加入党组织,化作一颗小星星,用微光点亮更多人的生活。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