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寅仙
丈母娘多年前因脑梗导致膝盖以下失去知觉,不能行走,大小便不能自理,一直在新泾镇所属的神州医院做康复治疗。
妻子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是家中老大,下面有4个妹妹1个弟弟陆续降生。岳父母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还是将六个儿女培育得事业有成。他们中有公务员、有教师、有医务工作者,五姐妹个个貌美如花,儿子又白又帅,真把整个兆丰别墅的邻居羡慕死了。因多年劳累,老丈人退休不久便因病去世。之后全家的缝补浆洗全落在了丈母娘一人身上,艰辛劳累都深深地烙印在六个儿女的心上。
几十年过去了,六个儿女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但逢年过节都会齐聚在老人膝下,瓜果点心、保健食品、时尚衣服琳琅满目。早些年丈母娘喜欢亲自下厨,一烧就是一大桌,最令儿女们喝采的就是银丝梗、素什锦,其实这两道菜也就是把银丝梗菜、冬笋、胡萝卜、香菇、木耳等切成丝凑合在一起煸炒而成,无油腻又爽口。
近十多年老人家年纪大了,烧不动了,儿孙满堂已有了第四代,家里也坐不下了。每逢家庭聚餐都去大酒店,但是银丝梗、素什锦这两道菜,老人家还是从家里烧好带到饭店里给儿孙们享用。饭店里哪有烧不出的菜,这是老人家对儿孙们一颗不变的心。
老人突然生病,对儿女无疑是晴空霹雳,他们纷纷围拢到老人身边。老人在神州医院康复治疗,白天有医生、护士照料,晚上有护工陪护。但是护士、护工毕竟要照看众多病人,难免有照料不周之处。儿女们商量排班,每天去一人陪母亲聊天,擦身喂饭,用轮椅推老人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医院里的饭菜单调,有时不合老人口味,于是儿女们便忙开了,变着法子给老母亲烧些好菜。今天这个带红烧肉,明天那个带虾仁炒蛋,也有带蟹带鸽子汤鱼汤的。儿媳妇烧好菜叫老公带来还不忘关照在婆婆面前一定要声明是她烧的。儿女们纷纷在老人面前“争宠”,时不时引得老人哈哈大笑。
儿女们都已过了半百之年,有的还在上班,但仍坚持每周到医院陪护1-2次。小女儿是老师,不需要坐班,她常常把学生的作业带到医院,一边批改一边陪护妈妈。三女儿身体不好腰肌劳损,但只要有空就往医院跑,陪妈妈聊天整理衣被,四女儿在中科院工作,60岁单位返聘,是个大忙人,只好双休日去,经常烧一些好菜、点心,并且把这些好菜、点心拍成视频在“五朵金花”的群里炫耀。于是其他几位也不甘示弱,你追我赶。二女儿全家已定居在国外。每年都要回来一两次,每次下了飞机不顾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和倒时差的劳累,直接到医院看望老母亲,最近一次她故意戴了帽子、口罩、眼镜,见面时说“妈妈,你知道我是谁吗?”“唉呀,这不是我的二宝吗”。老太太顿时兴奋了起来,可见已超90岁的她依旧脑子清醒,眼睛雪亮,耳朵聪慧。我妻子有一阵体检被查出患有腔梗,但她还是坚持每星期不少于两次去医院陪护,于是我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腔梗陪脑梗,惺惺相惜泪汪汪;小宝陪大宝,整整差一花季(我妻子小名小宝);兆丰五女争陪护,祈祷老母早康复。儿女们的百般呵护细心照料,引得病区医生、护士、护工一片赞誉,也引得其他病友的羡慕。有时也会引起老人的心疼,老人家常常暗自流泪:是我拖累了儿女们。
前两年医院加强管控,取消了家属陪护、探望。这可急坏了儿女们,烧好的菜也只能送到医院门口再由工作人员送进病房。但是难不倒他们,天天视频,时时电话,让老太太感觉到儿女就在身边。经过几年的康复治疗,老太太的身体状况虽大不如前(毕竟也90多高龄了),但吃得下睡得着,精神状况也可以。老太太每个月的治疗费、医药费、住院费除医保外自费要数千元,全部由六个儿女分担,这样的状况看来还得延续好几年。看到他们都毫无怨言我作为“局内人”感到很欣慰。
老太太90岁生日那天,六姐妹齐聚医院,给母亲送上了鲜花、蛋糕,齐唱生日快乐歌。场面十分感人。当时我在想: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生儿育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家。
家有一老是个宝,养老还须子女孝。都说母爱伟大,生儿育女,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我说儿女的孝心也很伟大。妈妈在家就在,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意。这就是母爱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