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面包召唤”是社区温暖的早安
“杨店长,今天白雪公主多留两袋!”“新上的椰香乳酪给我捎两个,我家小孙女儿放学该闹了!”清晨8点,“麦莱麸面包坊”已然飘起甜香,排队购买的队伍里有80岁的王奶奶,有送完孩子上学的年轻妈妈。每个走出店门的人手里都提着刚出炉的面包,像捧着一份“刚出炉的温暖问候”。
作为这个片区的街区书记,我最近总被居民“安利”:“这家店2009年就在这儿扎根,16年了,连我孙子都能背出它的‘老规矩’。”今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带着“探店任务”来揭秘——这家藏在社区里的“面包老炮儿”,到底藏着怎样的“初心密码”?
前店后场明厨亮灶的“手作底气
推开店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透亮”——左手边操作间都是透明玻璃,从揉面、发酵到烘烤、包装,面包制作的每一步都“看得见”。
“我们在烘焙过程中不使用添加剂(酵母除外),并坚持使用进口高端小麦粉、动物奶油,奶酪取材于法国及澳洲产地。”说话的是现任店长杨满娟,30来岁,在店里干了3年,“虽然我来得晚,但老店规矩没变:前店后场,现做现卖,顾客隔着玻璃就能监督。”
玻璃墙后,几位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揉面的师傅手法利落,面团在案板上“砰砰”作响;烘烤区的烤箱“叮”地一响,金黄的面包便被端出来;打包台前,店员仔细检查着面包形状,有稍微塌陷的立刻放进角落的小筐——“零添加的面包更娇贵,形态不好的我们自己处理,绝不将就。”杨店长指了指筐里的面包,“你看这两个小餐包,本来能卖的,但样子不周正,给员工当点心都不行,直接处理了。”
从“镇店C位”到“每月新宠”全是“家的味道”
“吐司讲究‘筋道’,我们现和面、现发酵,咬起来有嚼劲但不硬,配牛奶、咖啡都香。是上班族的‘早餐刚需’。”杨店长撕开一片,内里蜂窝组织细腻,“对比市面上加了蓬松剂的面包,我们的保质期短,但新鲜度绝对赢麻了!”
为控糖需求的人群特别打造了「轻负担烘焙」—全麦无糖面包、杂粮无糖面包、三无(无油无糖无蛋)杂粮核桃面包,每一口都藏着“健康优先”的巧思。社区里老人多,我们总想着“能吃口甜的,但别太遭罪”。这些面包没有花哨的添加,只有对原料的挑剔和对需求的精准回应——就像给面包房装了一把“健康筛子”,筛走了多余添加,只留下面包最本真的温度与味道。
除了经典款的白雪公主、健康系列,店里每月都推新!“这个月刚上了椰香乳酪,椰香浓到像在喝椰汁!蒜香乳酪,从蒜的比例、乳酪的浓稠度,到面包的松软度,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让咸香与甜蜜在舌尖完美交融,将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风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杨店长翻出手机里的“新品研发本”,上面记满了老顾客的建议。
16年不只是面包更是社区的“温暖存档”
16年间,麦莱麸存下了一页页温热的“社区记忆”。疫情期间物资紧张,店里全体员工搬着折叠床睡在走廊,每天凌晨3点起来烤面包,免费给封控居民送热乎的。“有位独居老人说,闻着面包香就觉得安心。”创始人翻出社区居民送的锦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得知近期诈骗高发,店长积极响应反诈宣传的号召,用无门槛面包券的优惠吸引顾客参与活动,巧妙的向来店顾客宣传反诈。“我们周边都是老年人,作为街区的一分子,有义务守护好居民的钱袋子”。
【书记手记】
从2009年到2025年,悠悠十六载,足以见证一个婴儿从襁褓走向校园的成长足迹,足以目睹一棵树苗从纤细幼弱长成参天大树的蓬勃蜕变,同样也足以让一家小小的面包房,化身为社区里温暖的“时间坐标”。在麦莱麸,零添加的面包香气萦绕,其中蕴藏着质朴无华的诚意。正如杨店长所言:“我们不追逐转瞬即逝的爆款潮流,只一心追寻着街坊邻里的‘胃’与‘心’。”麦莱麸用这十六年的时光有力地证明:一家出色的面包房,绝不仅仅是售卖面包的场所,更是社区的“温情枢纽”。它烘烤的,是对品质的坚守,是街坊们沉甸甸的信任;它承载的,是社区独有的情怀,是“远亲不如近邻”的那份浓郁烟火气息。
仙锋第一党支部书记 马文芳
202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