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应佳如(茅新居民区)
“养儿防老”,这句话不对。老,是自然规律,人哪有不老之理,防是防不了的。
应该是“养儿陪老”。有句话说的好,“你们陪我长大,我陪你们变老”。其实,这个“陪”字也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两代人之间,要有间隙感。原本三世同堂,其实是乡村模式的无奈,现代生活中,各代都自有一间屋。老人能够自力,还是让其独立自主,“老小孩”与“小小孩”,走的是不同方向的路,但“陪”的方式却是相似的。对“小小孩”过分溺爱,给他们贴上了“慢成长”,“妈宝娃”的标签,长大后撕掉它很难很难。
同理,老人能够独立自理,子女却过度的“包办式”照顾,久而久之,老人自觉功能性衰退加剧。独立生活,能够让老人习得性舒心,反而会更加珍惜与子女相处的短暂时光。而有的老人却习惯于包揽子女家庭事务,觉得责任所在,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压力。殊不知,时代造成两代人之间的观念习惯不相同,矛盾是难免的,不能将陪伴变成为羁绊。
有人统计过,凡是让老人独立生活,自己忙事业的子女,子女生活轻松,老人也舒心;而选择与老人同住,全日照应的子女,易疲惫,还会互相埋怨。
其次,在需要时子女能及时出现的陪伴。老人走向夕阳,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一部老机器,难免这儿“生锈”,那儿“磨损”的。若摔倒中风,这时子女及时出现,并能及时想出护理办法,敲定医疗方案,日日询问,时常探望,这对老人来说,就是最暖心的“良药”。
再有,陪在精神层面上。孔子曾在回答第子,何为孝道时,答出两个字:“色难”。
是啊,就是说,父母如何啰嗦犯难,如何体弱多病,做子女的对待父母,一直和颜悦色,这是很难的一件事。这要求自内而发,以心感心,以情感情。
我爸喜欢收藏香烟壳子,可他自退休以后,戒了烟,就喜欢早起,附近走上一圈,赶在保洁工打扫之前,捡起别人丢弃的烟盒,收藏好。
我嫌脏,说了他几句,他就问我“孝顺”两个字,哪个重要?我噎住了。他说:“当然是顺嘛,只有顺从父母的喜好意愿,才能达到真孝”。现在我明白了,顺就是精神层面上的陪伴。
因此“养儿陪老”,既要有平时的间隙感,又要有关键时刻陪在身边的温暖感,更要有精神上面的顺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