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可触摸的艺术。印刷与装帧,作为书籍的“骨架”,凝结着匠人对文化的敬畏。
位于杨浦区水丰路100号的上海印刷博物馆,是一座有关书籍装帧的殿堂,展现了中国古代装帧技艺的巅峰,更彰显着杨浦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鳞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珍稀装帧形式,宛如游龙隐于纸页之间。舒展开后,书页错落相积,状似龙鳞,而得名“龙鳞装”,它融合了卷轴与册页的优点,既节省纸张又便于翻阅。
“经龙装”《红楼梦》的
传承与创新
在众多馆藏书籍中,“经龙装”《红楼梦》以龙鳞装为核,融合经折之韵,堪称一件巨制。书中绘图均取自辽宁旅顺博物馆藏清代孙温绘《红楼梦》插图,该组插图绘成于清同治丁卯至光绪癸卯(1867-1903)年间,画面围绕原著故事情节,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等,主要人物采用“写真”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
这件作品由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经过四年探索完成。该书一套八函,重200公斤,合上1.23米,摊开逾百米,以现代艺术理念融汇古代装帧工艺,重新诠释了经典名著。
图书整体采用经折装装帧手法,内装裱龙鳞页,即经折装和龙鳞装的合体——经龙装,书籍展开后,每一折页内芯均采用龙鳞装,是中国书籍制度当中非常宝贵的龙鳞装的一种传承。图书内页龙鳞装印刷方式为双面印刷,每页边缘正反两面图画均不相同,展开后边缘图画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经龙装的出现,使书页画面的变化配合图案的游走,突破传统图书的体例,可呈现出舞台剧这种综合艺术的特色。
装帧的演变
重构着阅读的方式
装帧对书籍而言是重要工序,装帧方式的演进对书籍的保存作用不容小觑。据了解,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大致经历了简策、卷轴和册叶三个阶段。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为手工抄写,被称之为写本术;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通过雕版印刷的书籍被称之为印本书。印本书出现之初,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据了解,唐代近体诗格律发展促使韵书流行,这类工具书需频繁翻检,传统卷轴装不便,催生了龙鳞装这一新型装帧方式。以长条底纸为轴,书页右端错落粘贴于底纸上,展开时书页如鳞片层叠,因此也被称为“龙鳞装”,卷起时内部书页逐次朝一个方向卷旋转起,形状似旋风,也称“旋风装”。这种形式既保留卷轴形态,又通过缩短长度提升便携性。
“龙鳞装”突破卷轴装舒展冗长的缺陷,通过分页粘贴实现快速定位,兼具保护书页与提高检索效率的双重优势。作为卷轴制向册页制过渡的关键形态,龙鳞装既承袭传统卷轴外形,又孕育了分页装订的雏形,为宋代蝴蝶装等册页形式的成熟奠定技术基础,体现了装帧演进中功能需求驱动创新的规律。
从唐代的韵书到经龙装的《红楼梦》,书籍装帧成为中华文明匠心的一大缩影。在上海印刷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些装帧艺术成为历史的见证,更为文化延续构建起新的桥梁。(杨浦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