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记者 何雅君 摄影报道
你如果到过芷江西,一定会被这座社区的烟火气所吸引。车轮滚滚的铁路和高高架起的轻轨,运送着南来北往的乘客,贯穿城市的南北高架终日川流不息;老公房与花园小区彼此相邻,沿街商铺飘荡着美食的香气。
93岁的画家蒋振国将这一切付诸笔端,用连环画描述芷江西的前世今生,至今已创作了500多幅画作。2014年春节起,老人的作品在社区报上连载,每月一组,从未间断,过了元旦就满八年了。
能画出一个社区的千姿百态,源于蒋振国和老闸北、芷江西七十多年的缘分,1929年出生的蒋振国,18岁就进了“铁路红房子”上班。为了离单位近些,20世纪40年代末,他带着妻儿在育婴堂路搭了间木板房,后来搬到了邻近的光华坊。人老了爱怀旧,在这里生活的岁月仿佛电影胶片,总在他脑海中循环播放。
照相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蒋振国的工作就是用画笔描绘生活。能够成为画家的人都有一双洞察生活的火眼金睛,普通人随着时间流逝忘却的细节,都烙在蒋振国的记忆里。何不用连环画记录芷江西社区的前世今生,将老闸北的温情珍藏?画过芷江西十米长卷的老人开启了这项挑战,每月设置一个主题,在社区报上刊登六幅水彩作品。
旧日的生活有着千百滋味,在老人笔下栩栩如生。比如换下土布衣、穿上中山装的神气,布置新房引以为豪的“三十六只脚”,春节前紧锣密鼓置办的年货,春运时人山人海的绿皮火车……
新生活与旧面貌交替,老人的画作里洋溢着欣喜。中兴路以北的农田早已消失,泥土路变成了石子路、水泥路,后来,棚户区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老旱桥变成了铁路桥,停在上海火车站的绿皮车被高铁代替。街头行人着装再不是清一色的中山装,每一季都有时尚潮流。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凭票买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为了感受更多新变化,老人常常伫立街头,在熟悉的社区里挖掘新鲜事,让连环画的主题与时俱进。小区“美丽家园”改造、街头市容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的推行、防疫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别人用相机记录,他用画笔。
为了静心作画,老人的生活作息和年轻人有的一拼,晚睡晚起成了标配,只图夜深人静时的灵感涌动。“白天写生,走到哪画到哪,晚上加工修改,细节看不清就用放大镜。”
报纸版面上的一个个长方格,每一幅他都画过四五遍。“第一稿用铅笔打轮廓,构思人物建筑,第二稿画出具体的外形和布局,第三稿对局部细节进行修改调整,第四稿用画笔将人物建筑描深,第五稿用颜料对画作进行上色,成稿。”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老闸北变成了新静安,老人的作品被集结成书,取名《幸福从芷江西出发》,囊括衣食住行的变迁,成为时代的记忆。
新的一年又要来了,蒋振国的画笔舍不得停歇。“2022年我94岁了,《芷江西前世今生》还会在报纸上继续连载。”这位“90后”老人,用500多幅连环画,让社区有了“看得见的回忆”。
(本文已于2021年12月30日在《新闻晨报》07版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