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冠君
在复元坊居民区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70岁的戴永明正在家里给社区里的孩子们上书法课。面对一群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戴永明讲起课来一丝不苟,颇有威严。此时的戴永明不再是平日里和蔼可亲的“戴爷爷”,而是治学严谨、不苟言笑的“戴老师”。从拿笔姿势到下笔气韵,戴永明认真讲解落笔的每一个细节,孩子们则一笔一划地在字帖上模仿。
这仅仅是戴永明热心社区公益活动的一个缩影。自从2003年退休后,擅长书画创作的戴永明不仅主动教社区的孩子写书法,还积极为社区老人们讲解书画知识,成为了社区里人人皆知的书画达人。
为社区添点文化气
微中见著,借物喻心,戴永明最擅长的莫过于宋元小品画。何谓小品画?这个“小品”和现在广为人知的“小品”并不是一个概念。国画中的小品画,指的是一些小尺寸的画,比如扇面画、圆光画、小斗方等。有别于洋洋洒洒的宏篇巨制,小品画多为即兴而作,笔简意深,善于从着墨不多的笔画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审美意趣。
在戴永明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他画的小品画,有山川小景,也有人物花鸟,有苍劲老辣之气,也有明净清新之味,看久了,细腻写意的笔触间仿佛能荡漾出轻柔优美的气息。“这些只是我几百幅作品的一小部分。”戴永明指着屋内另一侧的几个大箱子说:“我还有很多‘压箱底’的作品没挂出来呢!”
谈及作品的灵感来源,戴永明说自己喜欢把生活中见到的美景美物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是记录下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寓情于画,抒发自己的心情。”除此之外,戴永明对书法也颇有研究,是静安区书法协会会员。在他的影响下,复元坊小区涌现了许多书画爱好者。
社区里的兴趣小组都有寒暑假,唯独戴永明组织的书法班全年无休。每逢周二上午,书法班的学员们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室里。铺开宣纸,蘸满浓墨,挥笔写下一撇一捺,学员们在戴永明的严格要求下,笔力日益精进。
然而,成为一名好老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2007年在老年大学教授山水画开始,戴永明就开始琢磨如何将传统书画的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社区的老年人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老年人们掌握书法的精义,戴永明从书法的起源开始讲起,细到隶书的基本变法、楷书的基本结构,《兰亭集序》里“之”的不同写法,甚至是每一个笔画该如何落笔,都毫无保留地讲解给学员们听。
“年纪大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跟着戴老师学书法,不仅能学习一门知识,还能磨练心性,静心怡情。”一位书法班学员说道,“多亏了戴老师,让我们这个老小区也能翰墨飘香,文化气十足。”
德艺双馨 老党员的初心未改
“还有两年,我就满50年党龄了。到时候,我也能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喽!”戴永明告诉记者,入党这些年来,自己始终坚守一名党员的初心。的确,做了4届居民区党总支委员,3届党支部书记,戴永明秉持“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理念,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继续发挥余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定神闲地拿起毛笔,直画如扛鼎之柱,折钩笔画如圆月弯弓,起笔、运笔、收笔自然舒展……不一会儿,一幅幅意美好而又祥和的新春祝福跃然纸上。这是戴永明在为社区居民义务写春联。每逢岁末,社区工作人员就会拿着厚厚一沓春联纸,敲开戴永明家的门,“戴老师,又要麻烦您写春联了!”
热心公益的戴永明,从来不会推辞半句,总是爽脆地应允下来。哪怕,有时候写得多了,握笔的手肘开始隐隐作痛,他也会咬牙坚持保质保量如约写完春联。更重要的是,这一件事,戴永明坚持做了十几年。
此外,戴永明还会去虬江路幼儿园参与国学月活动,对小朋友们进行国画启蒙;参加“手拉手亲子绘画”活动,教年轻的父母和孩子画出心中理想的社区模样;为社区老人们开设网络课堂,科普传统中国书画知识。
“我既然擅长写字画画,那就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做一点自己的贡献。”戴永明说自己痴迷于对书画的热爱,但更懂得“做艺先做人”的道理。
严于律己,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好家风。在戴永明的家里,多做好事、尊重别人,是一家人恪守的家训。儿子作为曙光医院的一名主治医师,耐心开导患者,尽心尽力为患者治疗,赢得了来自患者的信任和肯定;妻子退休在家,靠着一台缝纫机和一双巧手,平日里义务帮邻里缝裤脚、改领口,是社区里有口皆碑的热心肠。
在退休后的20年里,戴永明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奉献、执著,不求功利、不去计较,服务社区,友爱邻里,用行动阐述了一名老党员初心如磐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