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人
陆艳(交通公园居民区)
芷江西路街道“全职妈妈”妇联执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家长提问:
我儿子今年高三,最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同年级一个很优秀的女生给他写了表白信,信里说欣赏他的优秀,但承诺高考前不会打扰他,只希望他如果也有好感,高考后能一起报考同一所985大学。
在我看来,这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我儿子却直接把信交给了老师。不出意外,老师把双方家长请到学校,公开讨论这件事。
我很困惑:为什么儿子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处理情感问题?明明快18岁了,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还是“找老师”,我很担心他将来进入社会后无法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讲师回复:
家长,您好。这件事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止青春期的情感萌动那么简单。它暴露了我们教育中一个严重的偏差:我们太重视让孩子“成材”,却常常忽略教他们如何“成人”。
为什么“告老师”是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十八岁已经具备基本的情感和决策能力。面对异性的好感,健康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自己评估、自己回应。如果无意,可以礼貌而明确地拒绝;如果有意,也可以把这份情感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动力。但男生选择把问题“上交”给老师,本质上是一种逃避——逃避自主决策的责任,逃避情感交流的压力。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家庭教育。如果家长长期给孩子灌输“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的观念,孩子就会把情感问题视为“错误”的、需要权威介入解决的“麻烦”。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依赖权威处理人际问题的习惯,很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的职场和婚恋中。
“做题家”的困境:高分低能的社交短板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某个孩子一路重点学校,考上名校,却在职场或婚姻中屡屡受挫。原因往往不是专业能力不足,而是人际交往上的幼稚或笨拙。他们可能擅长解数学题,却不知道如何得体地拒绝他人;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却在面对冲突时手足无措。
那个写表白信的女生展现出的素质——清晰的自我认知、理性的规划能力、得体的表达方式——恰恰是未来社会最看重的“软实力”。而男生的反应,虽然符合“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却暴露了情感教育和自主决策训练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反思: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这件事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把孩子送进好大学。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我们至少还需要重视这些方面:
1、情感教育
要让孩子明白,喜欢别人或被别人喜欢都是正常的情感体验。与其禁止或回避,不如教会他们如何理性对待。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样的感情是成熟的?如何区分好感、欣赏和爱?
2、决策能力培养
从选择课外班到处理同学关系,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在小事上练习自己做决定。比如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收到这样的信,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
3、同理心训练
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在讨论这个案例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女生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如果把信交给老师,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感受?
4、树立健康的榜样
夫妻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情感教育课”。家长如何处理分歧、如何表达关心,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情感模式。
教育的真谛:培养完整的人
那个写表白信的女生,无论未来能否和男生在一起,她都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既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又能理性地规划人生。这种能力,远比考试分数更能预示一个人的未来幸福。
而那个选择“告老师”的男生,他的反应虽然符合“好学生”的标准剧本,却暴露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个盲点:我们太擅长培养会考试的孩子,却常常忘记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情感成熟、有担当的成年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该只是把孩子送进985,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为完整的人——既有追求卓越的能力,也有经营幸福的智慧。毕竟,人生最难的考试,从来都不在考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