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荆浩与《匡庐图》

戴永明
《匡庐图》(整体)
《匡庐图》(局部)
《匡庐图》(局部)
《匡庐图》(局部)

作者/戴永明(复元坊居民区)

【大师介绍】

戴永明

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自幼酷爱书画,从师学艺。2003年入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班,师从陆一飞、车鹏飞、朱敏等老师,专攻中国山水画,技法上,上追宋元,再入明清至现代名家。水墨青绿皆能。作品参加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等全国大展赛,多有获奖。现为中国残疾人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上海海天书画院院士,上海世海书画院画师,静安区书协会员。

荆浩是北派山水画派开创者,划时代的大师。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五代沁水(今河南济源)人,博雅好古,通经史、能诗文,虽有宏愿,却因时局变化,只能隐居太行山洪谷,以诗画自娱。

济源位于河南西北部,乃传说中愚公移山之地,北倚太行,西望王屋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景色幽雄,古迹众多,文风颇盛。

《五代名画补遗》记:荆浩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济源的历史文化和风物景观对他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均曾来游,留下诸多诗章。白居易有诗:“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岁寒松柏短,万古莓苔厚。锦座迭高低,翠屏张左右。”王屋山中有阳台宫,乃唐玄宗开元年间为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所建,荆浩去过王屋山朝拜过司马故居,并观摩其绘画作品。《图画见闻志》记述他创作《天台图》,这个“天台”就是王屋山的主峰。

荆浩在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荆浩在《笔法记》中曾写道:“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荆浩一生创作很多,从20多部绘画史籍和著录中可知50余幅。其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

荆浩存于今世的作品,海内外共5幅:《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渔乐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瑞霭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钟离访道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雪景山水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匡庐图》的艺术地位

《匡庐图》是荆浩唯一得到众多学者认可的传世作品,为全景式山水。全景式布局自唐开始流行,但荆浩将全景式山水推向成熟。从此,全景式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基本的“经营位置”手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解释全景式山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

《匡庐图》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绢本水墨,整体气势雄伟夺人。当中挺立一峰,峥嵘崔崔,秀拔欲动,两侧而下,群峰竞立;山间有飞瀑如练,扶摇而落。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所指大山堂堂,有庙堂之气,雄伟壁立,有领袖之气魄,其它丘陵矮峰围绕其展开,整体气势宏大。

《匡庐图》整幅画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画面下端的一片河水、一叶扁舟,渔夫撑篙,正欲靠岸。由此入画,由石坡而上,山麓有屋宇院落,竹篱树木环绕,屋后石径危崖逶迤而上。崖脚下烟水苍茫,有长堤板桥,一人骑马观景,悠然自得。这是近景。

第二层次:是中景。两崖间有飞瀑喷泄而下,击石飞涧,似闻其声,攀援而上,一桥横架于溪涧之巅,两边危壁,松柏参差,矗直入云,桥左方又一座林荫庭院,渐入佳境。

再往上便是第三层次:即远景。主峰兀立如在目前,两侧烟岗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左侧又一飞瀑,如练直下,落入虚空,使人想起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之景,犹如人们走进了游山旅程:巍峨主峰为主景,左侧两迭泉瀑飞溅直下,中间隐隐几座屋宇在山坳之间,可游可居,而整个画境有开图千里之势,气势宏大,引人入胜。

柯九思题诗:“岗清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

此图曾为宋佚名,高宗内府、元内府、韩屿、柯九思、明“故家”、清孙承泽、乾隆御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流传有序,符合史料对荆浩绘画风格的描述。

《匡庐图》景繁势雄,意境旷远,图中主峰兀立,群峰围绕,瀑水飞落,长松挺拔,村落古渡,舟桥人马,往来其中,悠然自得,局部细节丰富,整体气势磅礴。

荆浩长期隐居于太行山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以“开图论千里”的气势,“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展示了北方自然的地貌特征,开创了以水墨表现北方山水雄伟气象,成为五代画家的楷模。

《匡庐图》的艺术创新

荆浩的《匡庐图》可以说是山水画皴法的开创者。荆浩之前,山水画是有钩无皴,使用的技法是勾勒填彩,尚未形成皴法。而荆浩在《匡庐图》中开创了皴法,是对山水技法发展的重大贡献,可以说荆浩是山水画皴法的鼻祖。

《匡庐图》山石,先以线条勾勒外部轮廓,然后在内部用短笔直皴,类似钉头皴、豆瓣皴。凹处皴笔密集,结合烘染,体面分明,质感十足,树木勾法点法并用,参差掩映。水用留白法,瀑布水口用浓墨重笔“挤”出一脉泉瀑飞流,两边山石或可视为阴凹处,或可视为虚空。

画中画水,改变唐人似鱼鳞的勾线法,而以淡墨烘染水面,表现云气,也改变前人细匀填彩法,只用水墨渲染空灵而又自然天成。匀皴点染,笔墨兼融,成功表现出自然山水千变万化的神韵。

艺术思想

荆浩传世理论《笔法记》又名《山水诀》《山水录》,详审全文,虽只有两千字,而内容丰富深厚,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水墨山水画的专著,堪称理论基石。

主要内容:

1、“图真论”(略)

2、“六要论”

荆浩提出“六要”是:气、韵、思、景、笔、墨是对谢赫“六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又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筋”是笔意连绵,“肉”是笔线丰满,“骨”是笔力遒劲,“气”是气势贯通,凡笔具备“筋肉骨气”四势才能随心运笔,造物抒情。

3、“四品”“二病论”(略)

综上所述,荆浩的艺术思想是他创作经验和审美理想的总结,也是山水画早期阶段理论,对后世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