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庙”笔生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和“钢铁诗人”握个手

文/刁顺亮(通河八村)

某日,我被邀请加入了一家地方晚报的作者群,发现一位著名诗人也在此群内。之前曾在家乡《江都日报》上看到过该诗人的介绍文章,有幸拜读他写的《读江都》。

“我用心灵与你交流/整个身体融入你的一草一木/钟灵毓秀之地呵/满目葱茏/绿透你的肺腑/呵,南水北调/呵,宁启铁路/呵,机场破土/古都不古!古都不古!/每翻动一页/都是最美最新的画图”……诗人满怀一腔热血,歌颂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我十分喜欢这首诗,最关键的是,我和诗人是正宗的老乡。

久仰诗人大名,今天在微信群里不期而遇,惊喜中又有些犹豫不决。如果贸然联系,素不相识的人家会理睬我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添加了他的微信并自我介绍了一番。

未料对方很快回复了我,互加微信成了好友,此人便是网名“涛声依旧”的著名钢铁诗人:刘希涛老师。

看着好友列表里新增的刘老师,心里很是激动,毕竟一位是著名的诗人,一个只是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在网聊的过程中,刘老师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名诗人而“耍大牌”,对我提出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真心为他点赞!

后来,我发了一篇拙作《怀念妈妈》给刘老师,希望他能对文章提点宝贵意见。“文章感人,催人泪下。如果对妈妈的描写再细腻一点,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真的不敢相信,百忙之中刘老师不但回复了我,而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万分激动受益匪浅。

后来,刘老师邀请我加入《出海口文学社》微信群。微信群里有什么征文比赛,团体活动都邀请我参加,并鼓励我多读书,多写点文章。

一日收到刘老师微信邀请,让我有空去他家里喝茶。心里一直想着何时能与刘老师见上一面,却一直未敢提出,这日刘老师发出邀请,真有点喜出望外。

约好日期之后,刘老师在微信里告诉我他家的地址,附近有什么公交车及地铁乘到什么地方下车,走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家,热情热心的刘老师真的做到事无巨细。

今年2月某日下午,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按响了刘老师家的门铃之后,刘老师亲自开门迎接了我。满头银发的刘老师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的刘老师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已年近八旬的老人。我握着刘老师伸出的温暖双手。“顺亮,你好!”正宗的家乡口音,应了“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诗,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刘老师之间的距离,心里倍感亲切。

刘老师毫无保留地带我参观了他的书房和藏书。征得刘老师的同意,我拍摄了一组书房照片,排放整齐的藏书令我叹为观止,不难看出多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刘老师,为什么笔耕不辍、佳作连连!

刘老师询问我是怎么来上海的,以及我怎么爱上文学,和退休后的生活情况,我边听边回答了刘老师的提问。自从退休以后,一切以家庭为中心,肩负着买、汏、烧的重任。看看闲书爬爬格子,刘老师边听边微笑点头。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临别时我提出了合影留念的要求,刘老师爽快地满足了我的愿望,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亲笔签名本《诗人刘希涛》及其它诗歌集十多本一并赠我。

告别刘老师,当我走到楼下的时候,刘老师从4楼的窗口向我招手,叮嘱我有空常来,路上注意安全。

谢谢刘老师,因为他的心中有把火在燃烧!

没多久,在疫情宅家期间,我在《扬州日报》上,读到刘老师的《扬州看柳》和《我的书房》两首新作。

现把《扬州看柳》这首诗抄录出来,让更多的读者来品读刘老师的这首大作:这是诗人的家国情怀,更是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发光的柳条/拿在手中/北京冬奥会闭幕式/那依依惜别的场景/令人动容

“柳”“留”谐音/表达挽留之情/古人折柳相送/乃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突然想到扬州/那是我的故乡/绿杨城郭遍植垂柳/一则护/再则遮阳/柳树成了市树/处处翻卷着柳浪

其实,扬州看柳/并非就烟花三月/夏天看绿荫/冬天看琼枝/都别有一番风情

自然,微雨时最佳/一片烟雨迷濛/此时,你若舔一下/那柳叶上的水珠/甜丝丝的扬州味道/便留在口中/直至回味无穷”

仅以上述文字,寄托我对刘老师的祝福:祝刘老师身体健康,诗坛常青树,宝刀不老。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