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庙”笔生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条街”的更新之路

文/缪迅

位于宝山地区的“张庙一条街”,至今依然保存着很多历史建筑,可以说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工业发展的这段历史凝固的艺术缩影;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反映上世纪60年代上海工业发展壮大乃至工商业繁荣的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上世纪50年代末,为配合上海市冶金、化工等工业项目落户吴淞工业区,“张庙一条街”两边被辟为工人住宅区,沿街建有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虽然长不足千米,但张庙一条街当年曾创造过多个“第一”:12天设计、95天完成施工建造;路幅设计宽度达到50米;通过该街的水管、煤气管、电话线、路灯线等都埋设在地下,与“闵行一条街”、“天山一条街”一起成为当时全国工人居住区建设的典范。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也曾亲自造访“张庙一条街”,走进新村居民家中,和居民们亲切交流。

笔者认为,重修“张庙一条街”,这是把工业文化、工人新村文化作为我们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来重新认识、重新建设的一种姿态和表达。

在笔者看来,保存和重现建国后的上海工业文化、工人新村文化风貌的重要性,至少基于两个主要价值:其一是,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经济建设时期工厂企业的领域和在那些工厂企业工作的工人群众以及他们的家属日常生活的见证。另一价值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当下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更好地理解上钢一厂、上海铁合金厂等国营大企业的工人群众和他们的家人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上海这座城市和所有的上海人,不应该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可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当时的上海工人阶级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上海的工业的新布局所作出的巨大奉献和作出的历史性功绩。当时的上海张庙和闵行等地区,建起了如上钢一厂、上海铁合金厂、吴淞煤气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一大批特大型和大型的工厂企业。

成千上万的上海工人群众和他们的家人克服重重困难和不便,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张庙、闵行等在当时的上海可谓是相当荒僻、交通、生活和文化设施等都无法和市中区相比的“乡下头”,在那块充满希望热土上,日以继夜地辛勤生产劳动,在张庙、闵行等上海工业大聚集区,开始了他们生气勃勃的工作与生活。张庙、闵行等大工业聚集区的建设,为上海乃至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重修“张庙一条街”也是唤回城市、唤回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也是提醒着上海这座城市和所有居住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为共和国的建设和上海这种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上海工人阶级的前辈们,永远持有一份尊重和一份敬意。

笔者家就住在离“张庙一条街”不远的淞南地区,时常会在张庙这条老街漫步。感觉这条街的变化不大,只是繁华不再。在当下上海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张庙一条街上的那些老房子往往是会成为开发商最容易拆毁的对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重修“张庙一条街”,也是一种抢救城市历史风貌的一大手笔。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张庙街道已由原本为吴淞工业区配套建设、离市中心区域偏远的工人新村,成长为人口大量导入的大型居民住宅区,成为与市区连成一片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50余年来的张庙,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变化巨大,发展显著。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张庙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打造“和谐张庙、宜居张庙、绿色张庙”,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